疫情期间,你的钱花在哪儿了?
南方网2020年5月22日讯 近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联合福田区消费者委员会,共同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深圳市消费者行为变化调研,旨在通过调查疫情影响下深圳市消费者关于消费需求、消费产品、购买渠道、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消费行为变化对消费行业以及疫后消费经济的影响,促进消费市场有序恢复,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共同创建深圳高品质消费环境。
本次调研采用定点拦截访问+网络调查两种方法进行采样,共收集到1012份有效问卷样本,包含了线上收集的有效问卷712份,拦截访问收集的有效问卷300份。
本次调研的1012名消费者都是目前在深圳居住或者工作的人员,年龄分布在18-60岁之间,其中23-45岁的主流消费人群受访者最多,占比超过85%。参与本次调研的受访者中有42.18%为一般上班族,其次是公司管理层,占比17.33%。线下拦截访问的受访者覆盖深圳各区,主要是人口较多的宝安区、南山区、福田区、龙华区、龙岗区和罗湖区。
调研主要有哪些发现?
疫情期间,消费者外出消费减少,宅经济推动防疫用品消费、食材消费和在线娱乐教育消费增加。由于出行受限,疫情期间消费者购物更多转移到线上渠道,垂直电商网站和社区微信点单消费增长较多。基础防疫用品消费方面,76.61%的消费者增加消费;食品消费方面,66.24%的消费者减少食品外卖消费,而超过30%的消费者在蔬菜类、肉类原材料消费中增加消费;个人形象消费方面,超过30%的消费者减少消费;线上娱乐教育消费方面,网络游戏充值消费、视频网站会员消费以及在线教育消费中,均有超过55%的消费者增加消费。
预计疫情结束后,基础消费逐渐恢复,但享受型消费恢复不足。食品消费增加明显,超过25%的消费者在食品外卖、蔬菜原材料以及肉类原材料方面增加消费;个人形象消费中,超过20%的消费者选择在衣帽鞋包、护肤彩妆以及外出美容美发方面增加消费;基础防疫物资消费中,41.64%的消费者将保持现有的消费水平;交通出行中,约25%的消费者选择减少公共交通出行,超过20%的消费者选择增加环保出行或私家车出行;而奢侈品消费、外出旅游及聚餐娱乐消费明显减少,三者均有超过24%的消费者选择减少消费。
受疫情影响,消费者消费更加保守、理性。疫情影响下,60.36%的消费者选择正常消费,37.58%的消费者选择量入为出,削减开支;而受疫情影响收入下降的受访者,大部分人选择削减开支。对于生活日用品、食品、个人形象消费、交通出行、娱乐消费等各项消费,大部分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上涨幅度在5%以内。当下各区发放的消费券有一定吸引力,42%的消费者希望拿到。
疫后卫生安全防护仍将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调研发现,疫情期间消费者安全健康意识提高,对卫生安全防护很重视。疫情结束后,仍然有超过70%的消费者对于人流密集的公共消费场所感到紧张,表示会减少外出频率;41.64%的消费者将保持现有基础防疫物资消费不变。因此做好公共卫生安全防护措施,提供更干净、更有私密感的消费环境,可以让消费者消费更安心,更放心。
疫情对消费者收入及消费观念的影响
第一,疫情导致部分消费者收入减少。调研发现,1012位受访者中收入没有变化的占比59.39%,受疫情影响收入减少的受访者占比为36.61%,收入增加的人数仅4%。
第二,近四成消费者因疫情选择削减开支。
调研发现,在疫情影响下,60.36%消费者选择正常消费,37.58%的消费者选择量入为出,削减开支;而受疫情影响收入下降的受访者中,大部分人选择“削减开支”,增加消费支出的仅占2.06%。
第三,健康防疫物资价格上涨接受度较高。
调研发现,对于生活日用品、食品消费、个人形象消费、交通出行、娱乐消费等各项消费,大部分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上涨幅度在5%以内。而健康防疫物资方面,43.88%的消费者接受5%以内的涨幅,28.12%的消费者接受6-10%的涨幅,15.15%的消费者接受11-20%的涨幅,即消费者能接受防疫物资价格较大幅度的上涨。
第四,消费券对于促进消费有较大作用。
调研发现,消费券对于促进消费有较大作用。42%的消费者希望拿到消费券,47%的消费者持中立态度,但表示如果得到了消费券的话更愿意主动去消费。在各种类型的消费券中,消费者喜欢的前三种类型分别是零售通用券、电子消费券和餐饮消费券,消费者选择的占比分别为81.40%、44.96%和36.43%。
第五,疫情导致消费者购房购车意愿略有减少,但影响不大。调研发现,疫情导致消费者购房购车意愿略有减少,但影响不大。表示购房、购车意愿没有变化的消费者占比为69.82%和71.88%。其中购房意愿减少的消费者占比约19%,意愿增加的占比约11%;购车意愿减少的消费者占比约15%,意愿增加的占比约13%。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购房、购车意愿调研发现,19-22岁及46-60岁的受访者因疫情影响购房、购车意愿变化相对较大,意愿减少人数占比较多。
【记者】张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