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成为此次全国两会上的一个热词。这部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历经66年的编撰工作后即将诞生。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即将诞生的还有全国首座以民法为主题的公园——经过近3年时间选址、设计以及建设,深圳民法公园将于6月底建成,预计七八月份向市民开放。公园内将建成国内首家民法博物馆,展示民法诞生和发展的历史。
民法典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此次审议的民法典草案几乎全都是围绕“人”展开的,字里行间也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初心,以立法的形式构建起了一幢人民权利的大厦。作为一个兴起于市场经济大潮、追求一流法治的城市,这样一座主题公园,是深圳法治品质的一种生动写照。
据相关报道,民法公园定位为民法知识传播载体,将通过文化长廊、雕塑、石刻、广场大事记等传统传播载体,以及法治微电影、移动媒体机、语音自动解读等新兴传播载体,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受众进行多样化传播。
一方面,借助雕塑、石刻这种古老的载体,将法律条文勒石以记,使之时常与公众见面,会在人心里产生强烈的仪式感,有助于它刻进公众的内心,强化人们的法治信仰。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家熟悉的 《汉谟拉比法典》就是因为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石柱上而得以不朽的。
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法治微电影等新兴传播载体可以对人群进行快速、多样化传播。如果说,雕刻这种形式让人体会到了民法典的厚度与高度,更灵动的新媒体形式则让人看到了民法典的宽度与广度。
深圳将民法典作为今年的普法重头戏,待民法典草案审议通过后,深圳将针对民法典的解读开展一系列的普法活动,包括发动深圳普法宣讲团成员送民法课进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单位;通过公民法律素质提升资助计划,面向市民开展民法典专题讲座、沙龙等——而这座民法公园无疑将成为一个不落幕的普法大课堂,这种既厚重又灵动的“宣讲”,将使民法更好地深入人心。
法治是最大的善治,是城市的灵魂与基石。将公园与普法结合起来,使人们在休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的熏陶,实现了公园文化的“升级”。从这个角度看,这样一座民法公园还进一步丰富了深圳作为“千园之城”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