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在此之前,5月28日举行的的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随后,中央文明办也宣布,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上述消息持续在全国各大城市点亮地摊灯火。据相关媒体报道:5月末,郑州、长沙、西安、大连、青岛等多个城市提出放开地摊经济;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湖北省正在恢复消费活力,宜昌、大冶尝试放开夜市地摊经济;南京市5月初就发布了临时外摆摊点指导意见,不断新增临时外摆摊点,扩大夜间经济许可范围。
3月下旬开始,深圳各区就分别陆续推出一系列促进消费的举措,比如发放促销代金券,网红代货促销等等。当下,借助京东“618”周年庆,一场与“双十一”不相上下的商业促销活动正在蕴能蓄势,即将拉开序幕。与各式各样的购物节、美食节一样,“618”、“双十一”都是活跃消费气氛的重要节点和场景,但是,要把这些节点和场景日常化,变成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态的“日常烟火”,变成和“高大上”一样的城市生机,深圳还应在培育地摊经济、夜市经济方面下更大功夫。
从人口密度来讲,深圳毫无疑问能跻身全球城市前列;从外来人口与常驻人口比例来讲,深圳毫无疑问是典型的移民城市;从产业结构特征来讲,虽然经历了漫长的产业转型升级历程,制造业仍然是深圳用工人数最高的产业之一。这些城市特征都决定了深圳人口对地摊经济的极强需求甚至“依赖”,但是,在深圳发展的历程中,摩天大楼、高架立交始终在挤压地摊经济的生存空间,那些曾经遍布街巷的地摊排档不断被蚕食、淘汰,变成流失的风景、记忆中的“老照片”。
从容留地摊经济与取缔地摊经济的难度来讲,容留的难度要大得多。因为容留地摊经济不是容留“脏乱差”,不是容留食品安全风险,不是容许占道经营、乱丢乱弃等行为不文明,而是要把地摊经济纳入规范化管理,变成与城市品质相融合的城市风景,变能成与市容市貌相匹配的民生项目,变成与城市文明程度相辉映的文化标识。要做到这些,更考验管理智慧与能力。
来自深圳市相关部门的信息显示,针对地摊经济、夜市经济的相关调研活动正在市、区、街道各个层面密集进行,这是民生的需求,也是城市生机的需求。
读创/深圳商报评论员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