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场以海洋为主题的活动中,深圳相关部门表示,将积极践行新时期国家赋予深圳的新历史使命,打造和传播深圳的海洋公共文化,和深圳市民一起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
就在不久前,深圳海洋博物馆全球设计竞赛开幕,意味着这座代表深圳未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形象,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魅力的海洋文化新地标呼之欲出,也意味着深圳人与海的距离将进一步拉近。
是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关于深圳的一种新表述,但这样的表述不仅仅指向海洋经济,指向产业集群这样的宏大叙事,它也指向了城市公共文化的塑造,指向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方式。
深圳拥有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超过260.5公里的海岸线。作为一个海滨城市,深圳依海而生,因海而兴。但无须讳言,无论是对普通市民还是留给外界的印象而言,深圳的海滨城市特征并不明显。深圳虽然也有海,有漫长的海岸线,有丰富的与海相关的历史遗存,但相对于深圳所获得的其他的鲜明身份标签,海洋文化之于深圳的能见度还是太低了,海洋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介入度也太低了。
要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要我们更多地从海洋的视角来打量深圳,让“滨海深圳”成为城市更醒目的标识。起码,对深圳的孩子来说,不能仅仅从书本上、屏幕里认识海洋,还应该通过可触可感的实物、通过更真切的现场展览等来认识海洋,认识海洋与我们的关系。海洋博物馆可以承担起这样的使命。
进一步说,海洋生活方式体现的探索、拼搏、挑战精神,与深圳精神一脉相承。比如,从深圳走出的中国杯帆船赛,成功打造了国内最优质的大帆船赛事IP,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帆船赛事。让更多深圳人体会到帆船赛的魅力,也可以成为深圳打造海洋生活的一个着力点。
要让海洋更多地介入、关联深圳人的日常生活,还需要为深圳人创造更多的亲海空间。值得期待的是,根据《深圳市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2018-2035)》里所指,深圳正在创建“世界级绿色活力海岸带”。规划中划定了深圳海岸带区域总面积约859平方公里,提出了强化民生共享,全线贯通环海绿道。未来将打造贯通深圳东西两岸的全线环海绿道系统,环海绿道设计尽量在不破坏现有海岸线自然景观基础上,通过湿地小径、海滨广场、滨水绿道、港口后方公共小径、沙滩漫步、登山眺望、丛林穿越等多种方式串联,形成市民亲海的公共空间。
“看海”是一个浪漫而美好的词语。当看海成为越来越多深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当越来越多深圳人习惯于用那一抹蔚蓝色洗去都市浮尘,当深圳的海洋公共文化变得日益成熟,深圳的滨海情调将更加令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