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孙波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强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实现更大发展。总书记提出四点要求:一要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二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四要高度重视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
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总书记提出“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四点要求就是“自己的事”,要集中力量办好就要在关键环节上下更大更细的功夫。
首先,涉企政策、惠企政策要接地气。总书记讲话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了解企业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涉企政策制定要多听企业家意见和建议”,就是要求涉企政策、惠企政策不能隔空设计,要针对问题,因“困”施策。疫情发生以来,深圳市一方面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事权赋予的各项惠企政策,一方面根据深圳产业结构特征,迅速出台了“惠企16条”,深圳各区也都针对性地出台了惠企政策,这些措施助推了深圳企业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中“两战两胜”。但是,作为一个商事主体高达337万的城市,市区的惠企政策还需要不断细化,不断延伸,以扩大覆盖面和受益群。
其次,涉企政策、惠企政策要以变应变。目前,全球疫情汹势未衰,国际贸易变数增大,涉企政策、惠企政策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随时补充、更新和完善。7月21日当日,从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深圳就有多项惠企措施同时发布,包括《深圳市2020年稳外资促发展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下一步,深圳还应未雨绸缪,准备更多应变“工具”。
再次,惠企政策不能求多虚设,隔空高架,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比如,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政策落地有客观上的难度,“银企”对接很难全方位贯通。这就需要政府方面“站台背书”,在资质审核、信用担保、风险担保等方面发挥实质性作用,形成“政银企”三方的良性组合。又比如,虽然从国家到省市区都有相关惠企政策频密出台,但仍有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因为信息不畅、渠道不通游离其外,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能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讲,甚至送惠上门。
要把惠企政策切实转化为企业活力,还需要更多努力。在抗疫最为紧张的时段,深圳各级政府在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企一策”“一事一策”“特事特办”等许多创新举措,呈现出责任心、灵活度和守望相助的情怀,这是抗疫留给我们的正向能量,应当继续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