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

特区40年 税眼看巨变 产业园:墙内春满 墙外芬芳

条评论立即评论

特区40年 税眼看巨变 产业园:墙内春满 墙外芬芳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从一名生产线技工到财务会计,从历时2小时上门办税到足不出户办好税,苟艳说,在小小的产业园里工作了18个年头,见证了深圳营商环境的大变化。

原标题:特区40年 税眼看巨变

产业园:墙内春满 墙外芬芳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8月4日讯 深圳银星科技园的“老”会计苟艳,惬意地坐在办公桌前,用鼠标熟练地点击电子税务局界面,伴随着身旁发票代开设备“嘟……嘟”的声音,5份增值税普通发票就打印好了。“报税、开票、打证明,现在很多都直接网上办了,省时又省力!”

从一名生产线技工到财务会计,从历时2小时上门办税到足不出户办好税,苟艳说,在小小的产业园里工作了18个年头,见证了深圳营商环境的大变化。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深圳各类产业园累计超过7000家,75%规模以上企业和8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都来源于产业园。深圳的产业园,是改革开放试验田结出的硕果,更是深圳特区40年“筑巢引凤”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见证。

在产业园发展的进程当中,深圳市税务系统对园区的税收服务也不断转型升级,如今已打造出“不出园”“零上门”即可24小时不打烊办税缴费的优质税收营商环境,为园区产业集聚、高速发展贡献了强劲力量。

飞速发展背后“幸福的烦恼”:管理从“人盯人管户”到“专业化管事”

“三来一补”企业,这是老特区人特有的回忆。作为改革开放初期试行的一种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模式,“三来一补”对特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原始积累的积极推动效应。自此,特区40年筑巢引凤的时代画卷次第铺开。据统计,在改革开放头20年,依靠这种产业模式,深圳每年GDP平均增速高达35%。当时园区的雏形更多是“三来一补”企业的简单集聚地。“一个村就是一个工业区,差不多20家港资、台资企业落户,相当于现在的工业园,而我所在的管理组就3个人,我一个人要同时管理几百户企业。”已有30年税龄的深圳税务人伍艳红感慨回忆道,“每天忙着为上门的企业核定税款,忙得不可开交,哪还有时间搞精细化管理。”

相同的“忙碌记忆”,在镒胜电子公司财务经理吴庆秀脑海里产生了共鸣。1993年,刚满21岁的吴庆秀在老乡介绍下,从广东茂名颠簸了12个小时的长途汽车,辗转来到位于深圳宝安松岗街道的镒胜电子公司财务部上班,未曾想到,在这个岗位一待就是30年了。“在公司‘三来一补’业务顶峰时期,30条流水线常年运转。经营的扩张,带来税务申报工作量骤增。每月跑大厅税务申报就是难得的一次与专管员见面机会,但基本上都是楼上楼下反复跑,跟赶场似的。”

这是特区飞速发展“幸福烦恼”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制经济企业数量从353户增加至344万户,这一字之差,带来的是税收管理几何量级的压力增长。凭借口口相传的经验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涉税需求,此时,以事为中心、兼顾户的特殊性的新型税收管理模式逐步探索成型。

在推行新的管理模式后,深圳税务通过事项前移打通前后台壁垒,将后台分散的“11+N”事项集中前移到大厅办理,大幅减少纳税人跑动次数。其中,“新办纳税人套餐”实现新办企业领购发票办理时间压缩90%;财产登记缴税只需2个环节、最快1分钟完成。新型税收征管体制为税务干部减负,也为打造现代化税收营商环境夯实了基础。

和许多税收管理员一样,伍艳红的岗位前移到大厅。虽然是办公楼层的“降级”,但她对这个安排很满意,“工作井然有序,不会再发生‘双拳难敌四手’的场景。”

广大纳税人也充分感受到了新型税收管理模式带来的便捷。现在,吴庆秀已经习惯于易事网上办、难题一对一办的优质服务体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园区企业的经营优化决策上。

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服务从“被动等上门”到“主动送上门”

已届退休年龄的“老税干”张向阳,对从税经历中长达20年的办税大厅生涯还记忆犹新,在当时她工作的原观澜税务所办税大厅,只开设了4个窗口。“只能把vip通道的牌子一并挂在发票窗口上了。”张向阳解释道,“大厅的前台岗位不够,运转不过来,确实没办法。”事实上,他们面临的不仅是个体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更是多数产业园区转型办税的强烈需求压力。2012-2019年期间,深圳民营经济队伍快速壮大,登记户数雄居全国首位,年均增长36.7万户。

经过二十多年筑巢引凤带来的快速发展,特区在创造了“深圳速度”的发展奇迹下,率先遇到了空间资源紧张的问题,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筑新巢、引新凤的同时,引导凤凰通过“涅槃”获得“新生”,成为特区发展路上的一道“必答题”。2013年,深圳市政府以“1号文件”形式发布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1+6文件”,为当时粗放型发展的工业园区指明了发展路径。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成为彼时税收营商环境的重要课题。

银星科技园在建园的第八个年头,也选择了转型之路,通过与政府对接打造孵化器,瞄准了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等智能产业,全力打造“智能产业公园”。

此时,刚从生产车间转到财务部门的苟艳,拥有着比其他公司财务更优越的条件——公司运货的顺风车司机,让她避免了多次公交转乘之苦,每次到办税大厅,都习惯性叮嘱司机“两个小时后再折回来”。“转型初期,引进的初创企业融资都需要证明,只能国地税两头跑,每次都要花半天才能办完。”

针对纳税人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深圳税务不断拓展服务方式,打造服务品牌,从“99511”全国第一家税务呼叫中心到多语种“问税”平台,从“易办税”到微信办税,以服务的精准到位陪伴产业园顺利度过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为园区蓄力发展免除后顾之忧、增强扩围信心。税收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深圳第二产业中一般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趋势加快,税负从0.17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0.14,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现在大企业服务直接送上门,而且是根据我们园区企业的特点量身定制,既精准又及时。”苟艳在与税务局视频连线中连连点赞。视频的另一端,大企业“联络员”张向阳正在“套餐式”讲解减税降费最新政策要点。

先行示范区的“新魅力”:

办事从上门“跑马路”到离厅“跑网路”

每年5月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截止期,都是银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张瑾儒和财务团队人员的繁忙时间。这种繁忙从12年前刚走出校园、成为一名财务人员时就已养成。

对于刚出道时的那一段“难忘”经历,张瑾儒记忆犹新:“当时汇缴要填报的表格很多,每次都要在公司电脑拷好硬盘,再带过去大厅读取申报,有时还会遇到错拿了空白盘、白跑一趟的尴尬。”

随着他的管理层级逐步提升,这段记忆也逐渐淡化。今年5月份,银星科技园发展里程碑的一件喜事——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花落”园区,让他的“税收记忆”有了新的演绎方式,“税收优惠的大幅减免给予我们充足的信心,全周期的服务方式让我们的‘落户’企业更放心前行。”

如今,“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早已融入深圳特区的血脉,如何更好地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被提上议事日程。为此,特区持续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融合化、集聚化、智能化发展,园区也在积极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快速集聚,2019年相关税收攀升至834.9亿元,占制造业税收比重达71.5%。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税收71.6亿元,同比增长7.1%。

在进一步挖潜智能制造产业的基础上,银星园区将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作为两大“拳头产业”重点发展,打造了精准适配生命健康企业建设GLP实验室、GMP厂房硬性需求的5.4米层高研发厂房,助推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扩张,税务部门的优惠政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税收优惠力度很大,让我们的二次转型更有信心和动力。”张瑾儒至今保持着在每年的5月底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截止日前、通盘检视全年财务运营数据的习惯,“我们集团和下属子公司享受的税收优惠减免,从2017年的190多万,到2019年的540多万,2年时间就翻了两番。今年疫情期间,税务部门通过‘云辅导’‘智推送’等方式,把最新的疫情防控优惠政策送上门。国家对新兴产业发展及时有力的帮扶与支持,都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享受到信息化红利的不仅是园区自身,覆盖面更普及到各类科技型初创企业。依托智能化,深圳首个“离厅式”自助办税区在银星科技园落地。这是带给“落户”企业最直观的税务信息化红利。“之前要代开发票时,开车去办税服务厅都要30分钟,现在就方便了,直接下楼就能开票!”正在操作领购发票的深圳市民泰科电子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曹燕美说。

“云宣讲”“智推送”“自助办税区”“互联网+税务”“银税互动”“警税通”……在点燃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新引擎”的过程中,深圳市税务系统也将创新贯穿于税收工作之中,深入融合信息技术与税收征管服务体系,加大税收数据分析应用,为营造国际一流的税收营商环境作出有益探索。

回首特区40年“筑巢—引凤—筑巢”的变迁史,作为重要亲历者和见证者的产业园区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转型发展之路,税收营商环境同样也实现了一步一个脚印的提升之路。走到今天,深圳税务人改革创新的步伐也未曾停歇,为企业创造更为优质的营商环境,答卷仍在书写。(杨烽 欧阳洋 林建荣)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贺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