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评:从华为“天才少年”的逆袭中看到了什么

条评论立即评论

评:从华为“天才少年”的逆袭中看到了什么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据《长江日报》报道,今年,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张霁和姚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其中,张霁拿到华为“天才少年”项目最高一档年薪201万元。目前,享受这一待遇的全球仅四人。

华为“天才少年”最近被刷屏了。

据《长江日报》报道,今年,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张霁和姚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其中,张霁拿到华为“天才少年”项目最高一档年薪201万元。目前,享受这一待遇的全球仅四人。

刚毕业就拿到了这样的高薪,人们在叹服“天才少年”的实力时,也不得不对华为的大手笔刮目相看——这得益于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去年,任正非签发了一份总裁办电子邮件,邮件表示,要打赢未来的技术与商业战争,技术创新与商业创新双创驱动是核心动力。为此华为要用顶级的挑战和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

当然,说到底,这不只是一个公司管理话题,也是一个教育话题。

我们觉得少年们都可以来看看这则报道:张霁本科毕业于武昌理工学院,这是一所“双非”本科学校,刚刚升为二本,之前很长时间是一所“三本”。显然,张霁同学高考成绩并不出色,他甚至是复读了一年才考上武昌理工的。

但在进入大学后,他突然开启了自己的开挂人生,考上华科的研究生,在2016年成为一名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研究生,继而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继续深造。最终成为这个领域中的顶级人才,被华为相中。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可能连自己也不相信的潜质,关键是能否将这样的潜质激发出来。说明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于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判断一个人,至少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有失偏颇的。

我想起了任正非的“歪瓜裂枣”论,他说,“枣是裂的最甜,瓜是歪的最甜,他们虽然不被大家看好,但我们从战略眼光上看好这些人。”在这里,他超越世俗偏见,对“歪瓜裂枣”这个成语进行了重新定义,实际上也是对人才标准进行了部分先见性修正。

所以,华为打破条条框框全球招聘“天才少年”的举动,张霁的逆袭经历,给教育者的一个启示就是,应更加重视有特殊天赋孩子的培育,给天资迥异的少年儿童提供更开阔的成才通道。

同样是华为,曾经与深圳中学一起设立了“深圳中学—华为特殊人才奖学金”,以在初高中阶段发掘并资助那些在基础科学领域有特殊专长的天才、偏才、怪才。这是一种有意味的人才实验,完全可以进一步复制与推广,期待将来有更多学校包括高校加入这样的联动,为那些在某些方面天赋异禀的人的成长提供更多制度性保障。

朱熹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祝贺入选华为“天才少年”的张霁和姚婷,也希望更多少年能够获得更阔大的成长空间,“小以小成,大以大成”,各有所成。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