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拿了一大堆垃圾到楼下,刚准备分类投放,一位大婶笑着走过来说:“交给我吧,放下就行了!”大婶先是从垃圾中摘出了纸质物品,然后又把瓶瓶罐罐拢到了一堆,剩下的再分好类。
再过些天,《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就要正式实施了,怎么把垃圾分类真正做到位,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在一些国家,推行垃圾分类用了几代人时间,我们现在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当然也需要时间,也会遇到这样那样困难。
比如我发现一些小区虽然也有分门别类的垃圾桶,但这些垃圾桶的投放口都极小,碰到大一点的纸箱、泡沫盒等等,根本无法投放,如果硬塞进去,整个垃圾桶都会被堵住,诸如此类的情况可能还有很多,但这样的小梗阻,就可能让垃圾分类形同虚设……
在我看来,要搞好垃圾分类工作,有一股力量应该给予高度重视,那就是小区清洁工或者一些曾经的拾荒人员,他们其实就扮演着“垃圾分类员”的角色,很多在分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都可以由他们解决。
中国最早践行垃圾分类的应该要算早期的“拾荒者”,他们会将收回来的垃圾分门别类,然后出售给垃圾回收站。如今“拾荒者”少了,但因为城市居民垃圾中许多都极具回收价值,因此很多小区的清洁工事实上扮演了“拾荒者”和“垃圾分类员”的角色。
一位在餐饮连锁企业工作的朋友对我说,他们的一些门店员工为了省时省力,每月会一起凑个几百块钱找个清洁工帮他们做垃圾分类工作,这样的做法,也算是一种有效率的市场行为吧。
那么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是否可以考虑吸纳清洁工或者拾荒者的力量,并让其发挥最大的效能呢?我想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既能够把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做好、做细,又能够减轻相关机构和个人负担,还能够增加一部分人的收入,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探索。
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搞垃圾分类当然需要全民动员,但也可以因地制宜,让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