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_>罗湖>

识麒麟舞、学锯琴艺术……罗湖非遗传人“演说”传统艺术

条评论立即评论

识麒麟舞、学锯琴艺术……罗湖非遗传人“演说”传统艺术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罗湖家园网讯:“麒麟的喜怒哀乐怎么看得出来?”“一瓶胶水一把剪刀,就能把一根麦秆变成一幅画!”……10月30日,2020深圳市第三届非遗周罗湖区分会场暨“罗湖岭南文化季”在罗湖区文化馆开幕,罗湖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场授牌后,6个非遗项目传承人通过“演说”形式,讲述非遗艺术魅力与传承故事。此外,非遗艺术集市、非遗传统美术作品展等相关系列活动同步举行,吸引不少社区居民到场体验。

开幕式

罗湖第六批非遗项目“上新”,传承人手把手教学

开幕式伊始,罗湖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场授牌。自此,《五势梅花拳》《郑氏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王氏面塑》《杨氏中国结》《聂氏麦秆画》《盆景艺术》《萃华金银制品(花丝镶嵌与錾刻)工艺》等7项传统艺术,成为罗湖区新一批非遗项目。

罗湖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场授牌

授牌仪式结束后,6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级非遗项目轮番演出。“我们来看看,麒麟是怎样表达开心的。”在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黎围麒麟舞》传承人廖瑞光的指引下,身旁的队员起身,一边跳跃着脚步一边摇动麒麟头,憨态可掬的模样使得观众席响起阵阵掌声。

《黎围麒麟舞》传承人现场演说舞麒麟技巧

随后,《锯琴艺术》传承人李元庆在不断变换锯片弯曲角度、拉动马尾弓期间,奏出一首长达近4分钟的悠扬乐曲。他说,自己拉了30年锯琴,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门非遗艺术。在他的鼓励下,观众席里两名小学生举手上台,用锯琴敲出长短不一的音符。

《锯琴艺术》表演

上述场景是开幕式现场“科普”非遗艺术魅力的侧影。记者从现场了解到,为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开幕式现场,罗湖区文化馆设置了“非遗演说”环节,让非遗传承人逐一采用“说”与“演”的方式,在晚会中担任文化讲述人,配以技艺展示,使得观众在听传承故事、现场教学中了解非遗技艺。

游园集市、公益体验……“非遗周”喊你来玩

“截至今年9月,罗湖区已有25个非遗项目,我们希望搭建更多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开拓非遗创新发展新路径,保护、传承、开发和整合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丁振远透露,本届深圳“非遗周”期间,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活动也在罗湖区陆续开展,让市民免费体验。

一方面,11月2日至5日期间,罗湖区文化馆每天下午2:30至3:30开设非遗体验公益课程,市民可免费学习茶艺、面塑、唐卡、烙画等传统技艺的制作工艺。此外,10月30日至11月22日期间,市民也可前往罗湖区文化馆4楼观看非遗传统美术《烙画》作品展。

非遗集市

另一方面,活动还设有非遗集市,《王氏面塑》《杨氏中国结》《田氏剪纸》《聂氏麦秆画》《脸谱面具绘画》《糖画》等一批传统艺术项目传承人来到现场,亮出“看家本领”制作艺术品,吸引不少市民到场学艺。


非遗项目《聂氏麦秆画》传承人分享传承故事

看到一幅幅挂在摊位上的中国结,在附近东晓小学上五年级的文同学感觉熟悉。她说,每周二下午的“四点半课堂”,学校也有开设非遗课程,让同学根据兴趣选择非遗项目来学习。“最近我们学的就是中国结,我最近还成功地编出两个中国结,可开心了!”

谈到非遗传承,《聂氏麦秆画》传承人聂亚平颇有感触。她说,自2017年来到深圳后,在罗湖区牵线下,自己有机会走到社区里,教残障人士学麦秆画、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可以进入校园,让更多孩子爱上这门传统技艺。“罗湖的非遗学习氛围挺不错,以‘非遗进校园’为例,我和其他非遗传承人每个学期都有8至10节不等的课时,教孩子们学习非遗技艺,这对非遗传承很有帮助。”

非遗项目《五势梅花拳》传承人现场教学

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 张一鎏 陈杏花 通讯员 杨婉露 编辑 李慧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