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艳阳天
《之江新语》中写道,“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它连着真知与行动,串着信息与决策,系着党心与民心,是反映干部工作水平的“温度计”,检验宗旨意识的“试金石”,提高工作实效的“加速器”。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调研,更要能调研、会调研、善调研,用调查研究更好为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服务,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服务。
调查研究其实是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工作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决策,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前提。调查研究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其中能带来切身感受的,还数亲身体验。前不久我想看个中医,问了很多朋友,做了很多攻略,还是不能确定到底哪个更适合自己。其实,不管哪里的中医,各自有上百种治疗方法,要想真正了解哪个中医适合自己,不妨先自己体验“望闻问切”。这个看病的过程同样是一种“体验式调查研究”,医生通过观气色、听声息、问症状、摸脉象四诊找准病根,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最终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有了体验,感性认识更真切,对理性信息的消化就更透彻。所以,一个医生好不好,不在于看资料上怎么写,也不在于听别人怎么说,体验一下会有更直接的感受。
据媒体报道,不少地方在大兴调查研究时出现一些不良倾向,层层分解任务的过程变成“层层加码”和“层层要材料”。有一个基层科室,竟要承担数十项调研任务,这又苦了为数不多的基层单位“笔杆子”。调查研究中出现的这些“材料流转”“调研甩锅”“求量不求质”等异化苗头,不仅背离了调查研究的初衷,难以起到应有的工作效果,是脱离群众的新形式主义。
在调研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浮躁,知识“盲区”较大,遇到棘手问题选择“躺平”,在急难险重面前就打“退堂鼓”,根本原因是没有过硬本领支撑,缺乏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耐心、能力和担当,严重违背了开展调查研究的初心。对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发现不足、弥补短板、增强能力的实践课堂,对标群众需求与发展所需,检视自身问题短板,针对性地补齐能力短板。
俗话说:“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我们所在的城市交通状况怎么样,堵车不堵车,自己在上下班高峰期间到交通要道上兜一圈就知道了。群众住的地方,卫生状况如何,有没有垃圾,空气是否新鲜,去他们家附近多转几圈就清楚了。政务窗口的服务热情不热情,办事效率高不高,排队需要多长时间,陪老百姓去办一次事情心里就明明白白了。
在全党上下大兴调研之风的背景下,广大党员干部要放下“官架子”,带着责任、带着任务、带着问题,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少讲话多学习、少指导多体会,少看“前院”和“盆景”,多到一线寻答案,以“沉浸式体验”寻求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根本方法,用“角色带入”的方式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着力推进“接地气、听实话、有实效”的调研新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