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3年6月13日讯(记者 常军平)6月1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指导,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MOCAUP,简称“深圳两馆”)、北京天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元境——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首站”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正式开幕。
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主题为“元境”,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策展人,助理策展人为孙冬冬,4位(组)艺术家受邀参展,分别为刘佳玉、王郁洋、徐累、AT小组(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联合项目,AT小组艺术家成员为:李妍、陈治、管伊铭、陈厚闻、陆飞、彭家园、雷剑豪、刘一晨、闫亮亮)。
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助理策展人孙冬冬导览。
据悉,“元境”基于“人—技术—自然”的当代人类境况,将“境”作为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原理的观念之一,并从“元(Meta)”所揭示的回溯与超越的文明视角,通过四位(组)艺术家的新媒体艺术实践,以“造境”的美学方式,在情与景、虚与实、心与物的对应关系中,展现中华民族在认识与建构世界的历史过程中的内在动力与智慧结晶,在新时代的文明回声中,思考人类共同的未来。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张子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张子康在致辞中表示,深圳是一个科技发展水平始终处于前沿的城市,巡展首站落地深圳与整个城市的艺术文化氛围、战略发展规划特别契合,这种关联让展览衍生出多层次的社会意义,打开了更多公众对于艺术的认知。深圳两馆同期展出其他展览与本次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彼此互动,与城市文化发展同频共振。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参展艺术家用不同的代际视角、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在艺术创作上形成链接,推动了展览研究的整体解读。
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助理策展人孙冬冬提到,不同代际参展艺术家之间对话性与共同性体现在如何认知与呈现这个世界的方式,他们都试图在对既有的信息重新编码,并且在编码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我们与万事万物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
王郁洋,《四分之一(节气)》,2021年,装置(树脂、黄酮、紫铜、青铜、不锈钢、树),800cm x 260cm x 400cm。
王郁洋,《王郁洋#:雪人》,2021年,“回元变影,晚晖幽兰,覆我紫墙,藏我金城,与气混合,莫显我形”,装置(水泥、黄铜、紫铜、不锈钢、铁),265cm × 190cm × 285cm。
中鸿创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东在致辞中谈到,作为本次展览的承办单位,在执行这个国家项目的过程中,整个团队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让展览在意大利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如期呈现。今天展览来到深圳这座科技创新的前沿城市,也希望展览也能去其他城市,让更多国内观众看到科技与艺术的创意结合与互动。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丁中元在致辞中表示,正值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举办,今天深圳两馆又迎来了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首站巡展的开幕。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当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双年展之一,也是各国展示当代艺术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其在人文理念和深圳文化发展都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城市,近年来,这座城市正在形成以艺术创新和社会文化发展为责任导向的当代文化生态。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深圳巡展,是深圳坚定文化自信,坚守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徐累,《兴会》,2022年,装置(亚克力,金属材料,电动轨道),266cm x 350cm x 48.5cm。
中国对外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颖琳在致辞中提到,这次在深圳举办本次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回首展,将为观众提供不同于意大利的观展体验。通过将更多展览的延展内容带到深圳,期望今后能与深圳两馆达成更多合作,也希望展览从深圳走向其他城市。
刘佳玉,《虚极静笃》,2021年,人工智能、3D打印、3D投影、实时渲染,尺寸可变。
AT 小组(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联合项目),《丛林》,2022年,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镜面打印,尺寸可变。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总结道,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展览主题为“元境”,展览的作品以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为主要艺术媒介,这与深圳的城市发展和文明特质深切契合:当代艺术与人工智能、城市创新互为赋能。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所代表的中国思考和态度向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艺术家及社会的窗口,也为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给出了中国答案。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23日。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