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为党为国为民而战的志愿军家国情
2024-10-23 15:05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读懂为党为国为民而战的志愿军家国情

评论员 郭珍莹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致敬抗美援朝英雄的旋律再次唱响,近期观看了抗美援朝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心中感慨万千,遥想那1950年的深秋,一群年轻的战士,背上行囊、告别至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头也不回地奔赴烈火弥漫、硝烟四起的战场。

抗美援朝是一场用英雄气概打赢的伟大战争,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中读懂为党为国为民而战的志愿军家国情,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与弘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紧密结合,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做为党为国为民而战的“志愿军”。

《志愿军:存亡之战》电影以铁原阻击战为背景,真实再现了2.5万志愿军以血肉之躯,拼死抵抗5万联合国军战争的激烈与残酷。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革命先辈们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铸就了钢铁长城,充分表现出了革命先辈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电影描绘了恢宏惨烈的战争场景的同时,也刻画了先辈们英勇无畏的高光时刻,我看到了营教员李想面对重重困难,始终坚定“前进”;看到了李默尹毅然离开家上前线,又亲自目送儿子女儿上战场;看到了李晓从一个小姑娘,后来追随家人的步伐,逐步成长为一名战士;看到了松骨峰战役幸存者孙醒虽然负伤失忆,但枪声一响还是第一时间冲上战场;看到了战损记录员杨三弟尽力记下每一位战士名字;看到了杨传玉用身体为战友挡子弹,努力完成任务;看到了张孝恒拼命保护武器专家,最终再也没机会见到弟弟;看到了无名小战士,向班长学习抵近投掷手雷,最终与班长一样牺牲……我看到了千千万万个影片里提过名字和没提过名字的英雄,他们就像一颗颗“星火”,真正做到了“燎原”。影片的最后听到李想说:“我们回不来了,你们继续前进”时,那一刻我想所有观影者都有着同样难过的心情。因为李想曾经说过:“等到打胜仗回国,我们一家三口,好好在一起。”这个在现在看来很简单的心愿,最终还是不能完成了。

从影片中,广大党员干部应读懂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拼出“保家卫国”之山河无恙、家国安宁。青山处处埋忠骨,从宏大叙事到个人视角,从“英雄无畏”到“男儿有泪”,对战争的理解越深刻、对人性的挖掘越深入,也就越能读懂先烈,为的就是不忘历史苦难和屈辱,从先烈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排除万难,以实干报国,也当如新时代青年战士陈祥榕用生命奏响“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时代强音。在历史的坐标上,今天的青年对自己的青春价值生成了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山河无恙、烟火寻常。

战争是残酷的,保家卫国的战火铭刻一个民族的觉醒与奋起,在大银幕的枪林弹雨中,观众看到一个民族何以挺直脊梁。硝烟里的人,有着鲜红色的魂,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先烈的故事里,完成一场穿越时空的致敬。家国情怀是几代人的“最大公约数”,一代又一代人是如何翻越上甘岭,走过长津湖,驻足铁原城,眺望金刚川,以小米加步枪的孤勇,扛过了飞机加坦克的暴烈,再把一腔热血浇筑成新的长城。

生机勃勃的年代里,每个人都在奋力奔跑。铭记,是最好的致敬。历史需要书写,英雄需要铭记,精神需要传承。回望远去的“硝烟”,是警醒下一代人“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与不甘;致敬“最可爱的人”,是确认一个伟大的民族何以在狂风骤雨中屹立不倒。

[编辑:刘晓宇 牛祉策] [责任编辑: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