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图片视觉 > 鹏城眼 > 

鹏城眼|西埔新居:城市更新下的深圳历史文脉如何重生

2017-08-21 16:38来源:深圳新闻网

【写在前面】深圳发展日新月异,无法回避的是,这座城市也面临土地难以为继的难题。如何破题,城市更新深圳模式是个全新的解决之道。2009年出台《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开始,深圳以城市更新激活存量土地的探索正式启动。

这五年来,深圳在不同的土地类型上都有了城市更新的典范。深圳新闻网从8月15日开始,陆续推出城市更新系列报道,聚焦福田、罗湖、南山、龙岗、大鹏新区的城市更新典型项目,以航拍视频、图片展现深圳如何通过这一方式,让旧工业区、旧厂房、旧村焕发生机,让土地发挥最大的效应,为深圳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为深圳保留历史文脉提供新思路。

本期推出龙岗区西埔新居改造项目。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张玲 秦川 齐钊远 实习生 刘晴)根据《宝安县志》,1979年深圳建市之前,宝安县客家人占了原住民的六成以上,他们分布在龙华、盐田、龙岗、坪山、罗湖、宝安、南山等地,并且在那些地方留下了大量的客家民居建筑群,根据粗略统计,在深圳保存下来的还有300多座。客家文化成为深圳本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深圳客家围主要分布在深圳的龙岗区、坪山区、龙华区、大鹏新区。此外,盐田区和原宝安区的石岩、观澜以及南山区的西丽、麻磡也有一定分布,但保存下来的已经越来越少。

客家围屋如何保存,让它在现代化的大都市“活起来”?深圳的模式是,用城市更新对客家围屋进行“改造”。我们要采访的西埔新居就是位于龙岗区中心城的客家围屋,通过综合整治,它已成为深圳古建筑活化典范案例。

深圳客家围屋最早建于元朝

资料显示,深圳客家围屋的始建年代最早的可追溯到元代,如宝安观澜的杨姓,明代的则有坪地的肖姓和龙岗的赖姓。而大量的则是明代晚期到清朝嘉庆年间以后建造的,姓氏更多。深圳客家围屋与梅州和赣南的围屋捆绑后以“南中国客家围”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

目前,龙岗区户籍人口中超过80%是客家人,还有189处客家文物保护点,保存着大量方言、戏曲、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龙岗区独有的客家资源,共同承载了城市形态和社会心理等历史演变的过程。

最近几十年,在客家围屋内生活的居民纷纷离开客家大屋,住进了当代楼房,客家围屋有的崩塌、荒芜,好一点儿的则出租给外来人员居住,其卫生、管理、保护也存在问题。客家围屋的保护与管理形势严峻。

位于龙岗中心城的传统建筑西埔新居,就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围屋,至今仍有住户,大部分都是本地客家人,这在深圳众多的客家围屋中显得尤为难得。

 

李氏宗族迁徙落脚于此 “东方城堡”99间房屋对称分布

西埔新居始建于1928年,占地面积6735平方米,是区级保护文物。西埔新居的起源要从一个家族的迁徙与兴盛说起。据记载,西埔新村李氏宗族的祖辈200年前从广东五华一带迁徙到龙岗老西村,180年前又从老西村迁至西埔新村,勤劳的客家人从此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迁至西埔新村之初,李氏宗亲便在西埔新村建起了李氏宗祠,并以其为中心,规划好围屋格局,族人们陆陆续续建立起99间房屋,于1928年正式修建外墙,形成方形围屋。西埔新居由此正式诞生。

2017年8月的一天,深圳新闻网记者探访西埔新居,在龙岗“三馆一城(公共艺术馆、科技馆、青少年宫、图书馆)”的工地包围中,我们从万科天誉学校的侧门,走过一段小路,终于看到一半月形的池塘,找到了西埔新居。一位老奶奶正在西埔新居前的空地散步,她指给我们进入新居的入口,正门两侧的对联“尧天舜日,甘雨和风”颇具古风,又有天下情怀。

此处,也曾人声鼎沸、川流不息。如今,这座80多岁的老围屋留下了李氏客家人的家园记忆:老围屋前的大榕树曾是夏夜纳凉的村民的最爱;推开围屋趟拢木门的吱呀声时时在耳边响起;半月池塘边的空地曾是更早的族人用来晒谷的禾坪……

客家围屋被称为“东方城堡”,西埔新居的建造者们同样也严格遵循古法“造城”,近3米高的白褐色外墙将99间房屋围成一个方形堡垒,如同一座城堡。围屋核心的李氏宗祠历经岁月洗礼,屋顶飞檐饰以仙鹤、麒麟、鹿等吉祥物,外壁上绘着山水画,宗祠内雕梁画栋。以李氏祠堂为中轴线,左右对称的99间居民房屋成行成列。围屋内巷道纵横交错,居民家内收拾得干干净净,很是整洁,门口还种有花草,生活的乐趣扑面而来。

西埔新居外层墙体的窗户狭小,墙面上还留有些许对外瞭望和进行射击的孔眼。年过五旬的李利松在西埔新居出生并长大。他说,解放前盗贼横行,外加当地人排挤,所以时常发生争斗事件。因而,老围屋的外墙上有许多争斗时留下的坑坑洼洼。

2011年,李氏宗亲筹款200余万元对西埔新居进行修缮,铭刻着客家人沧桑岁月的坑洼和斑驳大都被填平。如今,围屋里的客家人已不需要高墙的保护,大部分都已迁出世代居住的封闭围屋。西埔新居光滑的外墙也遮掩住了老围屋栉风沐雨的80多年时光。

修缮后仍由原村民居住 西埔新居成古建筑活化典范

2015年年底,西埔新居因深港双城双年展进入深圳人的视野。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以城市城市化为固定主题的双年展,已成功在深圳、香港两地举办五届。双年展以“城市原点”为主题,以“重塑我们的城市和家园,打造美好未来世界”为主旨,倡导对建筑、城市的现状再利用、再思考和再想象,通过设计重塑人们的日常生活。双年展开办至今,2015年首次在龙岗区设立分展场,西埔新居就是分展场所在地。

作为龙岗客家文化的载体,分展场以“共享之屋”为主要概念,展现当代建筑艺术和设计作品,并通过微电影追溯历史,呈现“西埔新居”居民的生活环境,记录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展现深圳的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展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老围屋的旁边,高楼大厦林立。其中就有龙岗的新地标万科广场,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因缘际会般“聚”在了一起。

2013年开业的万科广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龙岗中心城的“新中心”,随着高端写字楼、新建住宅区的陆续面世,带动整个区域的商业发展,成为炙手可热的财富核心地带。

我们到访西埔新居的时候,周边的工地正如火如荼开工,运送建筑材料的货车从西埔新居一侧的通道进进出出,站在围屋前的半月形池塘,就可看到高大的吊车和迅速长高的现代楼宇,村里安静,村外喧嚣,两个世界。

也是在2015年,深圳对龙岗中心城区老西村的城市更新中,关于西埔新居的定位也给出了新的方向。在深圳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西埔新居由最初的拆迁补偿方案,变更为对老屋建筑保护、修缮、后续的维护管理以及周边环境协调治理,体现了深圳对历史文物资源的珍惜和灵活变通。西埔新居的房屋和用地权属在更新实施后维持现状不变。

经修缮后,西埔新居仍由原村民居住使用。

记者了解到,通过龙岗区“三馆一城”和西埔新居的城市更新项目,完善了客家围屋的功能布局,更填补了龙岗中心城作为“城市多功能客厅”的空白,使原址成为集居住、办公、购物、休闲娱乐等一身的城市综合体,让龙岗的品质和档次得到了提升,是龙岗中心城高端化、规模化商贸服务业的代表。

一边是历经沧桑的客家围屋,一边是极具现代时尚感的都市繁华,两者遥相呼应,别有趣味和意境。“西埔新居”紧邻龙岗的“三馆一城”,新旧建筑的强烈对比,有助于现代深圳人探寻历史建筑在新时代建筑中的延续与共存。有建筑师认为,西埔新居将历史风貌与现代商业的有机融合,将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提供更多的启发和思路。

 

 

[责任编辑:何畅]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