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中的沙漠湖泊,常常让人以为是一面镜子(10月18日摄)。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是中国第三大沙漠,沙丘起伏的曲线陡变成高耸的沙山,碧蓝的湖泊散落在沙海间。 新华社记者 李仁虎 摄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仿佛一颗落在沙中的宝石(10月18日无人机拍摄)。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是中国第三大沙漠,沙丘起伏的曲线陡变成高耸的沙山,碧蓝的湖泊散落在沙海间。 新华社记者 达日罕 摄
位于沙漠腹地的巴丹吉林庙(10月19日摄)。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是中国第三大沙漠,沙丘起伏的曲线陡变成高耸的沙山,碧蓝的湖泊散落在沙海间。 新华社记者 李仁虎 摄
巴丹吉林庙位于名为“庙海子”的湖泊旁(10月19日摄)。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是中国第三大沙漠,沙丘起伏的曲线陡变成高耸的沙山,碧蓝的湖泊散落在沙海间。 新华社记者 李仁虎 摄
相关链接 沙海绿洲好休憩!
车辆在银肯塔拉沙漠绿洲自然生态旅游区中穿行(6月7日摄)。
目前,库布其开辟了响沙湾、银肯塔拉、恩格贝、七星湖等沙漠旅游区,形成了国内沙漠旅游中产品最全、覆盖客群最广的沙漠产业集群。据统计,近10年,以库布其沙漠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近1200万人次,实现收入24.6亿元。沙漠旅游,成为当地农牧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方式之一,成为驱动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引擎。
新华社记者彭源 摄
新华社记者邹予 摄
新华社记者彭源 摄
地处库布其沙漠的恩格贝景区(6月8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彭源 摄
新华社记者彭源 摄
新华社记者张善臣 摄
新华社记者卢烨 摄
相关链接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现“水沙共存”景观!
内蒙古杭锦旗在黄河凌汛期向沙漠引水,让水患变水利,沙地变湿地,库布其沙漠北缘显现出“水沙共存”美景(8月1日无人机拍摄)。
库布其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边缘、黄河南岸,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这里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经过几代库布其人的艰苦奋斗和科学创新,库布其沙漠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治理面积达6460平方公里,绿化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
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库布其沙漠中的一条穿沙公路,两旁绿意盎然(8月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内蒙古达拉特旗白土梁林场的沙棘林(8月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张善臣摄
库布其沙漠中银肯塔拉敖包周边种植的防风固沙林(7月3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内蒙古杭锦旗位于库布其沙漠中的生态修复景观(7月1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内蒙古杭锦旗沙日召嘎查牧民白音道尔计治理过的库布其沙漠(7月3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库布其沙漠深处,植被与沙漠形成美丽的纹理(7月3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位于内蒙古杭锦旗的七星湖沙漠酒店(8月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内蒙古杭锦旗沙日召嘎查牧民白音道尔计种植的甘草等沙生植物(7月3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库布其沙漠中的人工沙障(8月2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内蒙古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生态科技中心保留的沙丘(8月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恩格贝生态旅游区(6月8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内蒙古达拉特旗白土梁林场的沙棘葵花套种田(8月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张善臣摄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腹地,由凌汛期的黄河水汇聚而成的湿地在日光照射下显示出绚丽多彩的颜色(6月9日无人机拍摄)。
巍巍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之北,横卧着一条长约400公里、宽5-65公里的黄色“长龙”。它似弓弦,将滔滔黄河拉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弯。
这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
几十年来,库布其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库布其沙漠中,技术人员操控无人机飞播造林(7月11日摄)。
巍巍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之北,横卧着一条长约400公里、宽5-65公里的黄色“长龙”。它似弓弦,将滔滔黄河拉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弯。
这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
几十年来,库布其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这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生态太阳能光伏光热治沙发电综合示范地(8月1日摄)。“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目前该太阳能发电项目治沙面积达到了13.3平方公里,每年发电5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民生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巍巍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之北,横卧着一条长约400公里、宽5-65公里的黄色“长龙”。它似弓弦,将滔滔黄河拉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弯。
这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
几十年来,库布其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这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季节性河槽母花沟(8月1日摄)。通过“截伏流”等工程的实施,河槽周边已披上了绿装。
巍巍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之北,横卧着一条长约400公里、宽5-65公里的黄色“长龙”。它似弓弦,将滔滔黄河拉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弯。
这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
几十年来,库布其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新华社记者 张善臣 摄
工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木古龙产业园区为蔬菜除草(8月1日摄)。该地示范发展沙漠节水现代农业,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巍巍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之北,横卧着一条长约400公里、宽5-65公里的黄色“长龙”。它似弓弦,将滔滔黄河拉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弯。
这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
几十年来,库布其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这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7月31日无人机拍摄)。
巍巍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之北,横卧着一条长约400公里、宽5-65公里的黄色“长龙”。它似弓弦,将滔滔黄河拉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弯。
这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
几十年来,库布其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在库布其沙漠中的白土梁林场沙棘林内,林场管理员邓胜利展示沙棘树剪枝育苗技术(8月1日摄)。当地通过种植沙棘,既解决了荒漠化问题,又帮助农牧民增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
巍巍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之北,横卧着一条长约400公里、宽5-65公里的黄色“长龙”。它似弓弦,将滔滔黄河拉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弯。
这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
几十年来,库布其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新华社记者 张善臣 摄
游客在库布其沙漠中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响沙湾景区的沙地上荡秋千(7月31日摄)。依托库布其沙漠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多年生态建设的成果,当地建成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等生态旅游景区。近十年来,鄂尔多斯市生态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实现收入24.6亿元。
巍巍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之北,横卧着一条长约400公里、宽5-65公里的黄色“长龙”。它似弓弦,将滔滔黄河拉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弯。
这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
几十年来,库布其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新华社记者 张善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