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索尼娅·米尔伯格在位于德国柏林东郊一个小镇的家中查找她收藏的照片和档案。新华社记者单宇琦摄
新华社柏林5月8日电通讯:不能遗忘这段历史——一个德国犹太难民的上海故事
新华社记者任珂张远
“看,这是我的儿童身份证!”在位于柏林东郊一个小镇的家中,索尼娅·米尔伯格找出一张贴有她儿时照片的卡片,卡片背面写着她的出生日期“1939年10月26日”,出生地“上海”。
“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米尔伯格告诉记者。在她家里,中国元素四处可见,墙上挂着兰梅竹菊图案壁挂;结婚照上,米尔伯格身着一袭绿色旗袍。然而更多的还是犹太人在上海的各种资料和照片。
4月23日,索尼娅·米尔伯格在位于德国柏林东郊一个小镇的家中介绍她在上海旧居的照片。新华社记者单宇琦摄
“如果我父母当时没有从德国逃出来,我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如果我没在上海出生,我现在就不会在这里。”米尔伯格向记者一一介绍当时的各种文件,讲述这个犹太家庭的逃亡史。
米尔伯格的父母来自法兰克福。1938年底,她的父亲被关进达豪集中营。当时纳粹顾及国际舆论,采取了一些看似自由的做法,比如准许集中营关押人员写信给家人。
她父亲给她母亲写了一张明信片。米尔伯格拿出这张明信片,正面写着集中营有关通信的各种规定、寄信人牢房号和收信人地址。在“德意志帝国”的邮票上,盖有达豪的邮戳。
4月23日,索尼娅·米尔伯格在位于德国柏林东郊一个小镇的家中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单宇琦摄
“正是这张明信片,让我母亲知道我父亲还活着以及在哪里。”米尔伯格说,那时的德国犹太人越来越危险,很多人选择逃亡。母亲从其他犹太人口中得知,当时只有上海仍然安全,且无须入境签证。
4月23日,索尼娅·米尔伯格在位于德国柏林东郊一个小镇的家中手持一张贴有她儿时照片的卡片。新华社记者单宇琦摄
母亲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堂兄帮她从中国领事馆拿到一张空白的移民表格。她拿着表格和丈夫的明信片去找盖世太保,承诺将离开德国。盖世太保竟然真的释放了父亲。1939年3月29日,他们在意大利热那亚登上去上海的客船,4月26日抵达。这时米尔伯格的母亲已经怀孕。
半年后,米尔伯格在上海出生。为了谋生,米尔伯格的父亲先后当过记者、翻译,帮中国商人卖过鸡蛋,母亲则偶尔做些针线活儿。儿童的生活总是无忧无虑,米尔伯格后来上了幼儿园和小学,空闲时间就穿着轮滑鞋在街道上玩耍。1945年3月,她的弟弟彼得在上海出生。
在米尔伯格的记忆中,中国人热情而友善。她和父亲老板的女儿年龄相仿,成了好朋友。还有一次,她在放学途中迷了路不停大哭,周围的中国人纷纷过来安慰她,最后她在警察的帮助下回到了家中。
4月23日,索尼娅·米尔伯格在位于德国柏林东郊一个小镇的家中查看她父亲当年从达豪集中营寄给她母亲的明信片。新华社记者单宇琦摄
4月23日,索尼娅·米尔伯格在位于德国柏林东郊一个小镇的家中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单宇琦摄
当时年幼的米尔伯格并不知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也没有像父母那样挂念德国的亲人。二战后,大人们开始寻找幸存的亲人,孩子们才感觉到发生了一些可怕的事情。
米尔伯格给记者看了另一张照片,那是1947年8月21日他们一家四口抵达柏林火车站时拍摄的。照片中的米尔伯格已经快8岁了,父亲怀里抱着两岁的弟弟。
后来他们开始详细了解德国发生的一切,并从一些幸存者口中得知,很多人都在达豪和奥斯威辛等集中营遇害了。米尔伯格才逐渐明白为何她父母会逃离祖国,为何她会出生在上海。
1998年,她第一次回到上海,如今,她已去过上海8次。她收集犹太难民姓名,努力恢复犹太人的上海逃亡记忆。2014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落成的“上海名单墙”上,共记录了13732位原上海犹太难民姓名,均由米尔伯格一一审核确认。她还帮助建立了上海犹太难民数据库。米尔伯格因此于2018年12月获得德国总统颁发的联邦十字勋章。
“跟我的同胞比起来,我可能是幸运的。”米尔伯格说,“但我们不能遗忘这段历史。愿人类永远不要战争,不要相互杀戮,永远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