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图片视觉 > 时事社会 > 

玉带”绕青山 “万弄”换新颜——七百弄“精准扶贫”的“5年答卷”

2020-05-21 08:06来源:新华社

这是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合村弄根屯在进行危房改造和修建进屯路(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片区,地处滇黔桂石漠化地带,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这里有1300多个“漏斗”状的山洼,最深的有300多米。一个个分散在山弄洼底的村寨缺少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和土地。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考察后认为,七百弄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然而,这里却生活着近2万人。

随着精准扶贫深入推进,七百弄片区各族人民生活发生大改变。大化瑶族自治县统计显示,经过5年艰苦奋斗,全县新建、改扩建并升级硬化屯级道路1370条,总里程2000多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109个建制村通客车,解决了2.88万户贫困户11.25万人行路难问题。

如今,一条条盘旋于崖间山坳的村屯级公路正助力瑶乡人民绘就决战贫困的全景画卷。

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合村弄根屯群众在修建进屯道路(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大化瑶族自治县弄合村弄根屯群众在建新房(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大化瑶族自治县弄合村弄根屯群众在建新房(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大化瑶族自治县弄合村弄根屯一位村民在建水柜(5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这是在进行路面硬化的大化瑶族自治县弄合村弄鲁屯至弄确屯的山路(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这是在进行路面硬化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合村弄鲁屯到弄确屯的屯级路(5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这是2019年底通车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平村的进村路和水柜(5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这是通向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平村的山路(5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这是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平村的风光(5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这是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腾村的进村路(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这是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天上人间景点附近的盘山公路(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这是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山洼瑶寨风貌(5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这是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山洼瑶寨风貌(5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这是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风光(5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是已经修通公路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为屯以及周边村屯(2019年11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下图:在弄勇村弄为屯,村民用马将建筑材料驮回家,用于修建新房(2014年6月18日摄)。目前,包括弄为屯在内,弄勇村已基本实现屯屯通公路。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工人们抬着抗旱饮水工程的水管在山路上前行(2016年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小学,同学们在用泉水洗碗(2019年5月7日摄)。下图:八好小学的同学们用储备在水桶里的雨水淘米煮饭(2014年11月24日摄)。八好小学有400多名学生,曾仅有一个不足100立方米的水柜,用于收集储存楼顶的雨水,学生需定期定量用水。遇到长时间不下雨,学校需要到乡政府所在地运水。如今,学校修建了5个大水柜,并从两公里外引泉水到校园,“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面貌焕然一新的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小学(2019年5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胜利村群众在建设水柜(2019年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胜利村一名群众在喂养“七百弄鸡”(2019年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这是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胜利村风貌(2019年6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这是大化瑶族自治县江南乡上和村群众修建的水柜(2019年12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这是去年底通车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江栋村那徐屯至弄奖屯公路(5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这是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江栋村的水柜(5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责任编辑:刘诗瑾]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