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2019年12月06日创 (记者陈燕青)上市公司回购热潮汹涌。根据WIND统计,截至5日,年内上市公司累计实施回购约1145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的一倍多,创出了历史新高。
根据统计,伊利股份、中国平安、招商蛇口、美的集团、陕西煤业位居年内回购金额前五名,分别为57.9亿元、50亿元、40亿元、40亿元和25亿元。其中,中国平安目前已经触及百亿元回购计划的下限50亿元。此外,美的集团继去年底近40亿元的回购后,今年2月抛出一份上限为66亿元的回购计划。中联重科、TCL集团、世纪华通、分众传媒、巨人网络、雅戈尔、恒力石化等回购额也均超过10亿元。
从上述回购金额较大的个股走势来看,大多数均跑赢大盘。如伊利股份年内涨幅36%,中国平安、恒力石化、美的集团均大涨56%,不过招商蛇口和陕西煤业年内涨幅不足两成,跑输大盘。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回购比例较大,部分公司的回购账户甚至进入了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如格力地产、远兴能源、连云港、金鹰股份、冠城大通、百利电气等公司的相关回购账户更是成为公司第二大流通股东。
自回购新规出炉以来,A股市场掀起一轮上市公司回购热,回购数量、回购资金规模不断刷新纪录。然而,也有一些公司终止回购或者作秀忽悠。
12月2日晚,海思科突然宣布,公司决定终止回购计划。今年初,公司曾计划回购1亿~2亿元。截至目前,公司尚未回购一股。对此,公司解释称,实施回购期间,因定期报告窗口期及股票价格高于回购价格上限等原因,导致公司没有可以回购的时间。
还有公司回购金额极小,备受投资者诟病。如晨光生物拟回购1亿~2亿元,最终仅回购1061.16万元。公司解释称,主要因受股价持续高于回购价格上限,同时受定期报告、重大事项等敏感期的限制,实际可回购时机较少。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分析称,“今年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创新高从侧面说明了部分公司对其发展前景和股票的信心。上市公司回购如果注销,将减少流通股数量,提高每股收益;如果给予员工激励,也有利于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回购金额越大、回购股份占总股本比例越大,对股价的刺激越大。”
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上市公司通过回购股票,有利于自身股价的稳定。但是,一些公司为了刺激股价推出回购计划,最终却没有真正实施,监管层对此应予以警示和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