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2019年7月11日讯 (评论员 黄青山) 漂洋过海到国外买天价马桶盖,购物团到巴黎排长队买奢侈品手袋,情侣们直飞国外买结婚钻戒。而打开这些洋品牌的包装时,往往有一行小字映入眼帘:“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还有更怪的现象,明明是国内生产的欧式家私,过一遍保税区就成了进口货。
说起这些现象,有人说是打脸“中国制造”,有人说是国民消费不理性,崇洋心理加上追大牌惯性。
上述说法都是从消费端就事论事,如果从制造端生产端解析,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些年“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智造”后,还有一道坎没有迈过来,就是“中国品牌”。同样的产品,同样的质量,中国制造可以拿下,但就是没有自己的品牌。很多制造商还是满足于充当流水线生产角色,没有自主品牌,当然也就拿不到品牌溢价和品牌红利。
“中国制造”这些年在技术研发等方面有着巨大的进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最后一公里或者最后一百米到底在哪里?
品牌价值包括核心技术、文化时尚、设计创意、产品标准、营销推广、渠道策划等。先说文化创意,“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没有文化自信,总是不敢亮出中国文化基因,很多产品热衷跟风取洋名怪名。说到设计研发,品牌靠设计支撑,我们很多产品喜欢照搬国际标准,时间久了被洋品牌标准把持。很多公司投设备搞技术舍得花大价钱,但是要搞品牌设计、标准研发和市场推广却总是缩手缩脚。长此以往企业偏技术偏产品,轻品牌轻文化。
目前中国经济整体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小微企业要学会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告别“有实力,无品牌”现状,通过全方位质量建设促进品牌建设,通过品牌建设收获创新红利。
实体经济做品牌要学习华为,像投入技术研发一样投入品牌建设。华为连续多年大手笔投入研发资金,其中也包括品牌推广。华为手机品牌在迪拜的哈里发塔连续发布地标广告,花千万美元买下品牌主题曲《dream it possible》的版权,在全球市场实行推广。
培育中国品牌,要告别一味搞低价竞争恶性竞争的老套路。华为掌门人任正非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向苹果学习,把华为手机价格做高点。这样就不会压缩竞争对手的发展空间,让更多的手机品牌商能够共同生存。
培育中国品牌,要有中国设计、中国标准打基础。华为因为不懈的努力,主推的PolarCode成为全球5G短码标准的最终方案。这一点直接决定了华为产品的话语权甚至定价权。
培育中国品牌,要借力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今年拼多多推出“新品牌计划”,计划扶持1000家中小制造企业形成自己的品牌。借助这一计划,一批中国玻璃器皿、高端锅具成功亮出了自主品牌,也获得了大订单。
培育中国品牌,要有产业政策配套支持。目前产业政策扶持集中在落户、研发等环节,但企业培育品牌很少有扶持。深圳制造的特色产品包括珠宝、眼镜、红木家私、陶瓷等都久有盛名,要通过品牌培育政策给予全方位支持,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原创国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