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烈做客市民文化大讲堂。 (主办方供图)
“《论语》这本书并不在我们的生活以外,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以内,就是流传在我们血液和身体里的东西。无论你对这份遗传喜欢也好,讨厌也罢,它就是存在,我们去读文本仅仅是自我发现。”深圳作家王羲烈日前受邀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为观众带来一场题为“今天我们该如何读《论语》?”的精彩讲座。
最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人们忽然发现自己的精神空空荡荡,一无所有。于是开始出现“国学热”。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读经典活动和形式,当然也包括读《论语》的态度。王羲烈介绍说,第一种态度,他称之为“跪着读书”,即把《论语》奉为神圣的东西,规行矩步,穿着汉服,道貌岸然地跪着读论语,以为只要背诵《论语》就会变成圣贤。“‘跪着读书’的态度非常可怕。”王羲烈认为把书当成迷信,这是传统文化传习中断几十年之后,目前民间所发生的一种“变态”的现象。
第二种读《论语》的态度,王羲烈称之为像“医生一样读”。如同医生细细解剖,最后看到《论语》变成“一堆纯粹的语言材料”。“《论语》好像就是古书,跟‘我’没关系似的,是一个完完全全在我们身体以外的课题。我们处理的对象是一具‘僵尸’。”王羲烈认为,以这种“泡沫化”的态度过度阐释,也是我们所不要的。
第三种态度,是像“朋友”一样读《论语》。这在王羲烈眼中是比较合理的态度。“孔子是个什么人呢?我们读《论语》的时候,事实上等于聆听一位年长的、温厚的、经历过很多人生风风雨雨的老人家,聪明睿智地跟我们谈心。而且他非常可爱,把他一生当中的阅历,把他一生中的成败得失讲给我们听,可以当我们生活的借鉴。”王羲烈强调说,《论语》和孔子,既不是神秘的东西,也不是外在的一具任我们解剖的东西,而是跟我们自身生命有关的东西。“当我们像朋友一样读的时候,怀着爱与尊敬去聆听一位智者老人发言的时候,那是非常愉快的。我们就跟《论语》,以及跟孔子,发生了生命的连接。”
颇有意思的是,《论语》在王羲烈眼中就像“一部青春校园小说”。他坦言,《论语》中的很多语录和记载都是很精美的细节,不但塑造了孔丘的形象,还塑造了他的学生群像。比如颜回就是“特别听老师话,学习特别好的学霸”;而“每个班都有一个特别调皮捣蛋的,老跟老师作对,经常跟老师发生一些小冲突的学生”,如子路;再有,“每个班都有一个特别能干的人,又懂事、又聪明、又能干”,如子贡。至于孔子,王羲烈认为他不仅“真正追寻内心高贵的东西”,还是“一个宽厚善良,而且风趣幽默,充满自嘲精神的人”。
在王羲烈看来,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专业、工作、体验、阅历出发,找到读《论语》乃至读中国经典的方式。“它不一定正襟危坐,那么神圣庄严,它本来就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当我们把生命体验代入的时候,会发现这些经典就活了。”王羲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