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需要节奏与方法,更需要在笃定的世界观中找到适时的方法论
3月19日,“文化自信与伟大复兴——学习贯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座谈会”在中央党校召开。本次座谈会主题是“文化自信与伟大复兴”。与会专家认为,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摆上工作日程。
大道至朴,文以化人。
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淘洗而辉煌如斯,不仅成为历史文化中的璀璨分野,更成为延续民族复兴的精神血脉。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中,曾阐释过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关系——“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古人云,文以载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载之“道”,既是文明承续之道,更是文化自信与国家复兴之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抽象理论,而是春风润物的生动实践。顶层设计早就提出,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统文化从历史中走来,往浩荡未来处走去。制度设计念兹在兹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共生情怀。
活在当下——文化才能硬气,文明才有张力。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传统文化就成为代表委员们嘴里的高频热词:比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高度评价《中国诗词大会》,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应覆盖教育的各个阶段;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委员则认为,引导青少年亲近传统文化需要循循善诱,使其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委员说,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书法进校园进课堂必不可少……这些意见及建议,无不指向“传承”二字。换言之,共识越发明确:优秀传统文化,不只是远处舞台上的一部戏,而应该成为今时今日华夏儿女举手投足间的一份雅致、一份从容,一种情怀、一种自信。
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为“重大工程”,起码说明两个基本道理:一是文化需要传承、也可以传承得更好。因为及至今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现代中国人生命和生活中最为隽永的精神存在,是全世界华人联系中华文明母体的精神脐带,是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精神标识。”二是文化传承需要节奏与方法,更需要在笃定的世界观中找到适时的方法论。文化濡染,不只是老辈的事,更是年轻人的大业;文化创新,不只是市场的事,更是公共治理的议题。会唱戏,还要懂得APP;会抒情,还要活用大数据。把那些沉寂已久的文化精华唤醒焕活、让那些快要断续的文化脉络刚毅强韧,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守住文化根脉,弘扬文化精华,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古为今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NA,才会在“活在当下”的新生中,成为中国梦的根与魂。(作者: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