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述史|柯刚明:成功举办大运会让深圳与世界零距离

我参加工作41年,一直在体育战线,岁月让许多往事渐渐模糊,但印象深刻的是我参与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申请、筹办、举办乃至收尾全过程。


我参加工作41年,一直在体育战线,岁月让许多往事渐渐模糊,但印象深刻的是我参与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大运会”)的申请、筹办、举办乃至收尾全过程。一路走来,我们遇到了许多挑战,也克服了许多困难,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大运会最终圆满结束。

大运会的举行,给深圳带来了许多变化:从当年缺乏举办大型赛事的经验,到现在具备举办大型国际赛事的能力;竞技体育水平从比较落后到如今名列前茅;各类大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体育场馆应运而生,不仅能满足高端赛事的要求,也为市民锻炼提供好去处;市政建设、市容市貌、交通设施的完善和提升,更加彰显这座改革之城的活力和风采。作为其中一分子,我随着深圳一起成长,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欣喜。


柯刚明

1956年生于广东茂名,主要从事体育领域工作,曾任深圳市体育局(体育总会)副局长(副会长)、大运会执行局正局级副局长,现任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常务副主席。


口述时间

2018年8月24日

口述地点

深圳市政协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唐文隽 实习生马慧 许斌帼


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当时深圳还是一个偏远的边陲小镇;彼时我正在武汉体育学院念大学,并不知道未来我能和深圳有着如此深刻的缘分。


一次偶遇给了我来深圳工作的机会

我从小喜欢体育活动,1977年,国家开始恢复高考制度,我有幸考入武汉体育学院。1982年,大学毕业后的我被分配到国家体委工作,其后十年,我分别担任过秘书、训练竞赛二司干部、网球办公室副主任等职位。

1992年,我到深圳组织一个全国比赛,当时深圳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我被深圳人民的奋进精神所鼓舞。于是我见了时任深圳体委主任容志行,他是我们国家的足球名将。我对他说:“容主任,如果有机会,我想来深圳工作”,他当即表示了欢迎,比赛结束后我就回北京了。

没想到这个机会来得如此之快。三个月后,我真的收到一封来自深圳的商调函,于是我跟领导提出要去深圳,当时领导极力挽留我,然而,深圳对我的吸引力太大了,我反复去找领导做工作,最终领导被我感染了,支持我的决定。我就这样来到深圳,在深圳市体委群体处任处长,与深圳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制定《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若干规定》

刚来到深圳的时候,深圳各方面的基础都比较薄弱。深圳体委就在体育场的看台下面办公,条件非常简陋。当年深圳的竞技体育水平也相对比较落后,在1990年广东省的第八届运动会上,深圳代表团在参加省运会中只拿到第八名。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体育事业没有理由不名列前茅,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办体育的热情很高,健身、武术、游泳,各种体育培训比比皆是,当时我们称为“体育市场”。为了让深圳体育市场更好地发展,我们觉得有必要制定一个规章制度作以引导和规范。我带群体处的同志经过调研,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体育市场管理规定》,并于1994年7月13日以市政府名义颁发,开了全国之先河。全国各地知道我们这个规定之后,都过来跟我们考察、学习。现在回头看,尽管当时还没有体育产业的概念,但是我们的这个规定,实质上就是一份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文件,对以后深圳体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觉得我们做了一件开创性的事情。

1999年,我们根据国家提出的全民健身计划,还制定了首部《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若干规定》,它的意义就是用规章的形式推动深圳全民健身的发展,这也是全国第一部这方面的条例。


柯刚明(右一)陪同国际大体联官员考察大运村建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从事体育工作时举办过不少赛事,许多记忆已经远去、模糊,但是2011年在深圳举办的大运会在我记忆中却历久弥新。


一座26年历史的城市申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2005年,深圳市党代会确立了将深圳建设为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彼时恰逢大运会处于申办期,在这个目标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申办大运会,扩大城市国际影响,为建设国际化城市迈出坚实的一步。为此,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深圳申办大运会办公室,作为这个办公室的成员,我参与了申办工作。

申办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写申请报告,里面涵盖了深圳的历史、发展情况和举办赛事的条件等,还制作了一部申办宣传片《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第二件事是迎接国际大体联对深圳的考察,以崭新的市容市貌,良好的体育设施和浓厚的体育氛围,争取国际大体联考察组对深圳的认可。第三件事就是新建一批为大运会准备的体育场馆。

在申办大运会时,主要有5个城市在竞争,除深圳外,还有俄罗斯的喀山、西班牙的墨尔西亚、波兰的博斯兰、中国台湾的高雄。其中高雄已经申办了3届,波兰也申办了3届,只有深圳是第一次申办。而且当时深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不高,因此非常具有挑战性。

但正是因为深圳的年轻,所以也更具活力,于是我们就提出了一句特别巧合的申办口号“一座26年历史的城市,平均年龄26岁的市民,申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个口号说出了我们城市的特质与大运会的机缘。

2007年1月16日,我们的申办代表团在意大利都灵,经过庄严的申办陈述和激烈的投票竞争,终于等到了胜利的结果:深圳获得了第26届大运会的举办权。在听到结果那一瞬间,我们都非常激动,欢呼拥抱,甚至喜极而泣,但在喜悦的背后,我们也感觉到了这份重任的压力。


一天掰成两天用全力筹备大运会

大运会申办成功的消息传回国内以后,市委和市政府特别重视,都希望能够通过承办大运会来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办赛事、办城市”的口号。筹办工作纷繁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面工作千头万绪,于是市政府决定成立大运会执行局,我由市体育局被抽调到大运会执行局任专职副局长。

大运会执行局大概是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人员是从机关单位抽调和招考的,全市的各个职能部门都给予我们大力支持。还有约300多人是从社会招聘的,当时很多同事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所以都踊跃报名。

我们第一批招考的岗位,主要是招考执行局部门的部长、副部长。按建制,部长属正处级,副部长属副处级。我们先用副部长的职位去招聘,发现居然很多政府部门的正处级干部踊跃报考。我问他们这样不是亏了吗,他们都回答我:“不亏,级别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够参加大运会的筹备工作。”这些同事都令我非常感动,大家都愿意放下个人利益,来组织筹备大运会。

在刚开始时,大运会执行局只设立了10个部门,随着工作任务不断增加,部门也随之增加到20个。我们的人员从最先开始的几十人增加到200人,到大运会开幕前的最高峰时已经达到了500人。大运会期间,我的主要工作是担任竞赛指挥部执行指挥长,负责赛事的组织协调、赛程安排、裁判执法、颁奖礼仪、处理竞赛特发事件、保证赛事公平公正顺利进行。

筹办过程中,有压力也有挑战。我们没有筹办大运会的经验,因此,执行局决定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来培训工作人员。我们从北京、广州请来奥委会、亚运会的相关负责人来给我们上课。同时,我们还到举办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城市去学习。

大运会各个方面的工作量很大,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信息量也相当多。但我们的工作人员都非常努力,大家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大运会的各种筹办工作当中,所以我们办公室经常灯火通明,大家都把一天掰成两天用,就这样工作了4年。


参赛代表团在大运会开幕入场式上打出感谢标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做充足,大运会进行得非常顺利,做到了零失误、零投诉、零差错,并且得到了国际大体联的好评。


大运会开幕日期比预定提前一周

我们在执行局工作的时候,特别强调了预案的重要性,我们对每一个问题都提出了一连串的解决措施,其中最担心的是大运会的天气问题。

为了确定大运会开幕的日期,我们向市气象局咨询深圳最理想的天气是哪个时段,市气象局跟我们说深圳最好的天气是10月到11月份这一段时间,如果往前看是雨季,还可能会有台风。于是我们就向国际大体联提出能否10月举办大运会,但这个提议国际大体联不同意,因为10月大学生已经开学了,所以他们回复说必须是8月举办。

后来我们又向市气象局咨询,8月深圳哪几天天气比较好。市气象局回复我们说“查了深圳50年天气记录,8月深圳每一天的好坏天气概率都是50%,不能确定到底哪一天是好天气。”虽然很难选择,但我们必须向国际大体联提出时间,我想尽量往后推吧,于是就提出2011年8月19日到8月30日,并要求市气象局据此做一份气象报告,上报给了国际大体联。

气象报告做得很漂亮,有分析、有数据、有建议,提出2011年8月19日是适合开幕式的,这份报告深受国际大体联的赞赏。没想到提交报告后,国际大体联仍说要把开幕式的日子提前,经我们反复争取,最终,国际大体联提出2011年8月12日举办大运会开幕式,比我们预定提前了一周。


科学周密的预案加上好运气 大运会安然度过台风季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十分担心8月的天气情况。因为从往年的情况来看,8月是台风季节,情况恶劣的时候甚至会遇到2至3个台风。因此我们对台风和暴雨做了许多预案,比如遇到暴雨如何应对、遇到台风如何应对,罗列了许多可能发生的状况并一一做出预案。

首先我们决定将室外项目尽量安排在前,如此一来,下雨就可以往后延迟。室内项目排在比赛后期,因为这些项目并不受风雨的影响。除此之外,充分考虑到下雨对室外场地的影响,我们为防雨、排水和场地清理做了充足的准备,为场地准备了许多雨刮和毛巾,以便能够迅速为比赛场地排水、清理,给运动员们提供快速恢复的比赛环境。

我们也考虑了一套因为天气延误无法完成比赛确定名次的方法:如帆船帆板比赛一共要进行9轮,一天进行1轮,以总成绩确定名次,但是谁又能保证比赛进行的9天都是风和日丽的?所以我们就和国际大体联协商,如果是因为下雨而无法进行比赛,无法取得9天的成绩就用6天的成绩决定名次,无法取得6天的就用3天的,无法取得3天的就用1天的。同时我们也与国际大体联商量解决一个极端问题——“如果因为下雨连1天的比赛都不能举办,不可抗拒的怎么办?”那就取消比赛,如果进行到一半就用抽签解决成绩问题。

我们的工作人员都非常敬业、配合,我们的预案也做得十分细致、完善。幸运的是,在2011年的8月天气都特别好,在举办比赛的12天里没有台风,也几乎没有雨,比赛十分顺利。

大运会期间,152个国家和地区,近12000名运动员和教练员、代表团官员和裁判员参加了赛事活动。为了让更多人前来参赛,我们向国际大体联提出承诺给予部分贫困的国家和地区代表团和运动员参赛提供赞助和支持,这深受国际大体联的好评,参加团队非常踊跃。

不少代表团在比赛开幕式的时候还特别做了标语,“感谢深圳人民,深圳我爱你”。大运会不仅为运动员提供了同台竞技的机会,也建立了友好交流的平台,让他们进一步认识深圳。他们对深圳的印象都特别好,觉得深圳年轻、漂亮、干净,同时也对我们的服务赞不绝口,临走时,他们都恋恋不舍,拉着我们的手,表示将来有机会,一定带着家人、朋友再来。

大运会的圆满举办,离不开国家的关心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同时也离不开全体市民的努力和组委会工作人员的默默奉献。


大运会的圆满举办是这座城市的成功

在大运会的筹办过程中,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层出不穷。如大运会筹备之初要建立官方网站,但发现许多简单易记的域名已经被人抢注,有人还要把抢注的域名以高价卖给我们。在我们一筹莫展时,市青少年宫一位干部主动找到执行局,将他注册的域名无偿赠送给组委会。

在大运会场馆建设二期期间,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许多建设者吃住都在工地,连春节也不放假。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其中还有一名建设者连婚礼都一再推迟,最后组委会为他们组织了一场工地婚礼,婚礼简朴而热烈,新人们高兴地说,我们要把大运会的喜气融入新的生活,大运会与我们同行。

大运会的举行,吸引了2.2万名赛事志愿者,2.5万名城市志愿者,100万名社会志愿者,750个志愿者服务U站,他们为大赛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大运会期间,除了志愿者们尽心尽力,40多万辆车主还主动申报停驶,把方便让给大运会,以保障大运会期间交通顺畅。

大运会的圆满举办,是全体市民的付出,是这座城市的成功。作为城市的一员,我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

在深圳工作期间,我在不断学习、成长,也见证着深圳的巨变,深圳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也是一座梦想成真的城市。这座城市在告诉所有人,只要用心,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对我来说,深圳给了我机会,给了我展示才华的平台,我特别感激深圳。

[责任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