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我初到深圳时,陌生的文化、艰苦的特区生活条件,曾让我彷徨无措。近30年来,我从企业进入民政系统再到妇联,与特区共同成长。我幸运地赶上改革的大潮流,顺势而为,勇敢地承担责任,无愧无悔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社会组织领域是我耕耘最久的一片“田地”,如今它已硕果累累。从2004年开始,以行业协会为突破口,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的步伐,逐步去除社会组织行政化色彩,从双重管理体制探索为直接登记。深圳始终以尖兵姿态走在探索前列,推动着全国社会组织改革的浪潮。
云南彝良人,生于天津,曾任深圳市民政局党组成员、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2013年8月至今,任深圳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
口述时间
2018年8月20日
口述地点
深圳妇儿大厦
壹
我23岁怀着梦想,带着勇气,只身南下,来到深圳。现在回想,我投身特区火热的建设,与其说是梦想的驱动,不如说是一种命运的选择。
怀着梦想带着勇气来到深圳
以前,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人事局等单位都会来学校要人。1989年,当我研究生毕业时,大学生供需市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大学生要自谋职业。那时的我对广东一无所知,怀着梦想,带着勇气,只身南下,来到深圳。现在回想,我投身特区火热的建设,与其说是梦想的驱动,不如说是一种命运的选择。
当时的深圳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人口不多,城区面积也没这么大,上海宾馆就是城区的尽头。我第一个工作单位是深圳市食品集团,报到之后就要去基层的新光牛奶联合公司任职。公司地点在现在的五洲宾馆附近,当时来说是城郊。我借了一辆自行车骑车去报到,窄窄的柏油路两边都是农田,对面来车时还要特别当心,不然会掉进农田里。公司安排我跟8个女同事住一起,我第一次见到了窜来窜去的老鼠和大蟑螂,这一切都超乎我的想象。
工作初期,语言也是让我很头痛的一个问题。一开始我在总经理办公室工作,要作会议记录,但是我又听不懂广东话,所以就连蒙带猜凭想象记录。一次,有位同事用客家话说“凳子砸到脚了”,我听成了“电钻钻到脚”,还吓了一跳。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笑话慢慢减少了,我也开始能听懂和简单说些广东话。
从便利的城市到边陲小镇,陌生的环境让我很不适应,但是我从未懈怠,我有幸参与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与深圳共同成长,见证了特区的飞速发展。
调入社团登记管理处 管理民间组织
1991年,深圳市民政局办福利工业园,要招聘企业管理人员,我就应聘到生产办工作。
从1987年开始,深圳实行社团登记政策,深圳和北京是最早将社团管理归在民政的城市。由于社团登记管理处是民政局对外的部门,需要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我当时是民政局第一个研究生,领导综合考虑后觉得我比较合适。因此,1994年,我被调入社团登记管理处,管理民间组织,后来叫做社会组织。
我初到社团登记管理处时,深圳登记在册的社团很少,只有300多家。之前,各部门各自为政,社团去立项就可以成立,管理也不是很规范,直到国家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社团发展运作才逐渐规范。
1995年,深圳出台了社团管理文件,最早提出“三自”——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活动,将社团和行政机关隔开来,提出让社团独立运作,不能是党政机关的附属。这是一个改革的序幕,标志着深圳的社会组织改革自此进入探索发展阶段。
2010年1月17日,深圳社会组织改革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马宏(左二)等领取奖杯。
贰
2001年底到2005年中,我离开社会组织管理部门,去了市民政局的综合部门工作,也接触社会组织的事务。2004年起,深圳开始了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明晰各类主体边界
电子行业协会是深圳第一个行业协会。1985年,在谋划电子行业体系建设时,市领导参考了日本的行业协会模式,将行业协会纳入其中。因为行业协会代表了一个行业的利益,对行业协调、规范行为都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政府主动推动电子行业协会的成立,并给予经费支持。
早期,行业协会一直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电子行业协会的首任会长,他同时兼任某电子公司的总经理和原电子工业部驻深圳办事处的主任。他从商又从政,还是社会组织的代表。
当时,我记得每个职能局甚至每个处,都有一片“自留地”,即成立与自己负责业务相关的协会,会长一般由局长或处长担任。这时,政府和行业协会就像一种“父子”关系。
深圳的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明晰各类主体边界的过程。政府是看得见的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两只手不能够越位、错位和缺位。好比打比赛,政府应该当裁判员,制定好符合国际惯例的公平竞争规则;企业是运动员,作为市场主体下场打比赛;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利益的代表,起到了中介作用。
进行行业协会民间化改革
2004年,深圳通过“三个半步走”策略,逐步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第一个半步走”就是进行行业协会民间化改革。
行业协会民间化改革,就是把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边界区分开来。其中标志性事件是成立市行业协会服务署,即将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主管的行业协会统一交由市行业协会服务署管理,市行业协会服务署行使业务主管单位职责。之所以选择行业协会作为改革切入口,是因为其敏感度低但与经济关联度大,改革阻力小、共识广、见效快。
我们将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按照伙伴关系去改革。行业协会是独立的民事主体,要承担独立的民事责任,也要更多的独立运作空间。政府要寓管理于服务中,扶持行业协会发展,规范行业协会行为,这是一个理念上的变化。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2003年,市里成立了行业协会改革工作小组,做了充分的调研。而这方面的改革没有先例可循,深圳以探索的姿态勇当尖兵,走在了前头。在充分酝酿后,2004年,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贯彻民间化改革,快刀斩乱麻,所有在行业协会兼职的政府官员必须在当年12月底前作出决断,要么回机关,要么脱离公务员身份到协会工作。
当时,绝大部分官员都回到机关了,唯有两个处级干部选择留在行业协会,他们是现任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执行会长花涛和深圳市质量协会执行会长李榕。我觉得他们当时做选择的时候也不会预料到会有今天的局面,这恰恰是深圳人身上敢闯敢试基因的体现。
马宏在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成立大会上发言。
叁
从社团登记管理处到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再到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现在又改成社会组织管理局,可见,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有前瞻和远见。
组建市民间组织管理局
对于行业协会的改革,深圳一马当先走在前头。2006年,《广东省行业协会条例》施行,深圳顺势而为,于2006年底将行业协会服务署和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合并,组建市民间组织管理局,这是深圳“第二个半步走”。
过去,社会组织想要成立,必须得找个业务主管部门,得到同意批文后才能到民政部门登记,通俗来讲,就是要找“两个婆婆”。业务主管单位要在人、财、物方面承担管理责任,又没任何好处,这造成业务主管单位不愿意让草根的、民间的社会组织挂靠。大量民间发起的社会组织没法登记,这限制了民间社会组织的活力。
新成立的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既是登记机关,也有管理的功能,这一改以前行业协会双重管理体制——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机关双重管理。
有为才有位。作出改革之前,我们做了充分准备。其中,到我国香港和新加坡的调研学习让我们颇受启发。香港之行,我了解了社会资本、社会企业等新的概念。
我国香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拨款给素质良好的社会组织,让其承接某些公共服务,还有社会企业用商业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收效甚好。在新加坡,一般的社会组织甚至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登记,不用当面约谈。我当时有些疑问,但后来发现,他们的管理非常严格,一旦社会组织触犯法律规定将面临严厉处罚。
这些地区的社会组织管理方式为深圳的改革提供了借鉴,也让我们有新的思考。对于改革来说,就是要把各个主体职责分清,如果一个社会组织出了问题,就像一个工商登记的企业一样,是它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责问登记机关为什么要给它登记,这是观念不断改变的过程,现在依然在改革中。
放开社会组织登记成效显著
“第二个半步走”顺利迈开的同时,下一个“半步走”已开始筹划,社会组织第一次成为了市委市政府的重大调研课题。2008年9月,调研成果——《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出台,将改革成果扩展到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组织,这意味着这三类社会组织可直接到民政部门登记。
“第二个半步走”和“第三个半步走”实施之后,社会组织大有发展,原来求靠无门、找不到愿意担责任的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可以直接登记了。这也刺激了行业协会的大发展,一大批有利于深圳经济发展的行业协会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放开社会组织登记的成效显著,少了业务主管单位这位“婆婆”,社会组织活力被充分激发。
马宏(右三)等市妇联机关干部和巾帼志愿者代表同赴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志愿服务。资料图片
肆
2008年底,我任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时,一刻都不敢懈怠,以更大力度深化社会组织改革。
助力壹基金在深圳成功落地
在深圳这座移民城市,公益慈善是深圳的特色文化之一。公益慈善不应只是政府行为,还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参与。开放登记后,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标志性事件就是引入壹基金。
以往,非政府部门发起的基金会,是没有公募资质的。当时,壹基金挂靠在中国红十字会,尽管名声很响,但它只是一个专项资金,没有独立法人资格,资金的募集和使用有很大的限制,与其“尽我所能,人人公益”的理念不符。发起人李连杰曾这样形容壹基金:“它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但没有出生证和身份证,说不定哪天就夭折了。”恰巧,时任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看到了这个新闻,决定将壹基金引进并登记。
深圳首吃螃蟹,向壹基金发出了登记邀请。经过资料收集、审查,不出一个月,我们就完成了对壹基金的登记。
“今天是12月3日,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祝壹基金一切顺利。”这是我在2010年12月3日去机场的路上,给壹基金申请登记材料签下批准意见后发给他们秘书长的短信。壹基金在深圳成功落地,正式成立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成为国内首家民间发起并拥有独立公募资格的公募基金会。
2011年1月11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在深圳市民中心举行了挂牌仪式,轰动全国。社会组织进入了公共话题,既宣传了公益慈善,也展现了深圳发展公益慈善的良好环境。
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大发展
随着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项目越来越多,公益行业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屡见不鲜,形成一个有效的对接机制成为迫切的需要。于是,在2010年下半年,我带领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筹划举办中国(深圳)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简称“公益深交会”)。2011年3月,公益深交会在会展中心成功举办,参展单位过百,观众数万。有学者指出,广交会打开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大门,公益深交会打开了社会组织走向社会公众的大门。
公益深交会的成功举办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在民政部的支持下,公益深交会华丽转身,拿下“国字头”。从2012年开始,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简称“中国慈展会”)每年在深圳举办一届,成为了全国性的公益慈善领域交流展示平台,这也奠定深圳在公益慈善领域的领头羊位置。
深圳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地方,可以在时代变迁中孕育新的东西,给予人无限成长的机会。平凡的我能够在特区建设中出一份力、有所作为,我很欣慰,也无怨无悔。感恩深圳,感恩时代。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唐文隽 实习生陈森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