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述史|肖礼理:像爬山虎一样努力向上生长

有人把我在富士康的工作经历比喻为“杜拉拉升职记”,我不完全同意,但我觉得自己和杜拉拉有一些相同的点,就是在奋斗的过程当中,永不停止脚步,一直在奔跑。

▲2010年3月在富士康生产线作业。

▲1996年1月15日,第一夯打在A区工地上,深圳龙华科技园建设拉开序幕。

2012年5月,肖礼理在北京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习。

有人把我在富士康的工作经历比喻为“杜拉拉升职记”,我不完全同意,但我觉得自己和杜拉拉有一些相同的点,就是在奋斗的过程当中,永不停止脚步,一直在奔跑。

当线长时,我会在口袋里装大蒜,犯困时,就咬一口,防止睡着。我至今都还有这种习惯,每天晚上回去看书的时候,或者是工作容易犯困的时候,吃个大蒜很提神,对身体也有益,这是流水线工作带给我的印记。

我认为我自己是80、90后劳务工,或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个典型代表。我从农村来到城市,一度因为自己的文凭低而感到自己是边缘人。

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发现,这个城市始终敞开胸怀,只要你在这里有一定的目标。目标不要定得那么遥远,一年一个目标,两年一个目标,三年一个目标,朝着目标努力,靠自己的实力和努力去拼搏,一切都有可能。

肖礼理

湖南怀化人,生于1985年,2004年来富士康科技集团工作至今。从普工到线长再到组长,因工作成绩突出,肖礼理先后获得多项荣誉——2009年,CNSBG事业群“优秀基层主管”;2010年,富士康科技集团“十大杰出员工”;201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2年,肖礼理被推荐去北京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上大学,学成之后,一直在富士康从事工会工作。

口述时间

2017年12月14日下午

口述地点

富士康科技集团深圳龙华园区


我们出门了,在路口,她把鸡蛋和干粮塞到我手里,把我送上车。

山村少年第一次远行

19岁从学校毕业后,我就来到了富士康。

那是2004年4月12日,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但是过了十多年,那一天的场景我一直记得清晰。

母亲送的我。早上10点,从县城开来的汽车到了家门附近,我们出门了,在路口,她把鸡蛋和干粮塞到我手里,把我送上车。

坐汽车到芷江县城再转火车,当时的县劳动办工作人员把我和另外7个一起去富士康的同伴送到了火车站。

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火车开动,离开家乡的时候,心里突然空空的。我们8个人谁也没说话,火车慢慢地开,离家乡越来越远。

火车从怀化开到东莞,整整28个小时。从东莞下车后,我们又坐了两个多小时的汽车来到深圳龙华。来深圳之前我对深圳一点也不了解,来富士康,也只是一心想着要给家里减轻负担。

职业生涯

从流水线起步

我们在龙华万众城下车。我现在去万众城,还常常想到我当年来这里的那一刻。

一下车,到处都是尚未完工的楼房,一些空置的土地上还有农民种的菜。我们在那附近40元一天包吃住的招待所住了两天,等主管来面试。

4月15日下午,富士康一位主管从招待所接走了我们。车从南大门开进厂区之后,我压根没感觉是进了工厂,完全不知道富士康的规模是很大的。

通过面试,4月16日正式开始上班。培训了一个礼拜后,我正式去了手机业务测试岗,老乡们也被分到了不同的岗位。

工作内容很简单,只要能看得懂合格品跟不合格品就行。

这非常简单,也非常枯燥。整个流水线有20多名男工,从早上8点开始,我估算了一下,每天每人手上要经过3000多台手机。其实我觉得流水线的场景还是比较柔性的,劳动强度并不是很高,最难熬的是枯燥和单调。

我在手机测试岗位上做了一年多。我胆子蛮大,也遇到了“贵人”。那时候,我的位置旁边有个工程师,我对他的工作很感兴趣,我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一定要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上升到一个更高职位。既然我已经入了这一行,而且我又对这个很感兴趣,就想坚持。我当时学东西的热情特别高,常常向他问问题,每次他在维修的时候我就一直跟着他。对我而言,我想的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一个突破口。

机台出现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异常参数,我全都汇集在一个小册子上,记得密密麻麻。

用知识和努力提升自己

2006年4月,我第一次得到升职机会,成了一名线长。

这是经过几轮评比测试后,我才成功的。我对流水线生产过程很熟悉,SMT表面贴装技术比别人强。在手机测试岗位上时,我会把以前的工程师遇到的一些困惑点记录下来,工程师是怎么解决的,我也会记下来,自己工作上的技能情况我也会记录,日记本用了好几个。那个时候,我只是一个学过一点技术的中专毕业生,内心很自卑。当时线上进来一个本科生,这刺激到了我,也给了我启发。我想我以后我也要变成一个大学生。

那些年,我一头扎在生产线上面。机台出现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异常参数,我全都汇集在一个小册子上,记得密密麻麻。每当员工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我解决的时候,我马上就能告诉他们。

2008年5月,我被任命为生产组长,主要负责车间整体管理与协调,管理13条生产线。做组长那几年,是我提升最大、最快的时候。首先,车间整体的布局,基本上我全部能掌控;另外,与外界的交流给我自身带来了视野上的改变。很多人问我,做组长时如何做到让300多人的团队心服口服,其实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核心——让下面的线长统一目标,统一思想。

每天一上班我就会跟线长开会,确定当天的工作目标。两个小时定一个目标,经常开碰头会,每次3到5分钟时间。相当于我一步一步来带领团队完成工作,一步一步来管理团队。最开始他们会感到很反感,习惯了之后,大家觉得这个方式很好,员工也能感觉到组长、线长对生产线的质量、产量、效率的重视,也会很默契地配合。

眼泪促使自我成长

我当组长时哭过一次,当线长时也哭过一次。

我刚当组长没多久,一天晚班,一个跟我搭档的组长休假了。当时一个线长的小组一个员工吃了晚饭后没有来上班,我当时可能情绪也不好,在现场质问线长,把线长痛骂了一顿。

当时自己交货压力比较大,处理事情着急了些,那个线长手下一些员工看到这种情景,替他委屈。好几个员工就站在那里,那条生产线当时就停掉了。时间已经是凌晨两点,想着要交货,我又急了,又一时不知该怎么办。生产线停了将近半个小时,我就把这个事情报给课长,他没有责怪我,只说没事,让我好好安慰一下员工。突然间我内心就受不了,在生产线就哭了,唉哟,我当时哭得可难受了。

那种情况下我不可能一直傻傻等,然后我就把生产线30多个人叫到一块,跟大家谈心,我们就坐在车间的地板上,一聊,心情就敞开了。

当线长时哭是因为被一位员工的经历触动。

当时我们一个员工,他家庭条件非常差,他妈妈得了白血病,平时生活极度节省。那时,公司每周二、周四都会发牛奶,他从来不喝,而是把牛奶放进自己口袋里,然后再低价卖给其他同事,攒钱给母亲治病。

当我知道这些事情后,就发动了所有的车间员工,给他捐款,虽然最后募集到的钱不多,但他给我说的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他说:“从你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一点希望。”

我当了4年组长,一直到2012年被推荐去北京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上大学,才算结束。这也是我获得荣誉的几年——2009年,CNSBG事业群“优秀基层主管”;2010年,集团“十大杰出员工”;201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后来回过头来想,我觉得这些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应该是我和整个集体的,我只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集体需要树一个标杆,然后我成了其中之一。

从大学里面出来,我的心态更加平稳,思维模式放开了,自己的想法也比较多了。

我真的要去北京上大学

2012年2月29日,踏上去北京火车的那一刻,我的心才落定下来——我真的要去北京上大学了。

30多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北京,但那时的心情,与第一次离开家乡时已经完全不同。

我们班上32个学生,23个男生,9个女生,平均年龄37岁,当时我才27岁,是班上男生里面最年轻的一个。同学都来自不同行业,都是戴着光环来的,我的压力依旧很大。

如何在薄弱基础的情况下跟上大学里的课程内容是我必须要克服的第一难关。

我们这个劳模本科班是“2+2”的学习方式——前两年在北京全日制学习,后两年,每年回北京两个月,进行集中面授和考试。

我们的专业是社会工作,使用的教材跟大学本科教育教材一样。最开始去听课时,我基本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不晓得老师在讲什么,听完课之后也不敢主动去问老师,因为心里没底,会想老师会不会觉得我的问题很幼稚。

我想了一个办法,买了一个录音笔,上课的时候把老师讲课内容录下来,下课之后在宿舍或者图书馆再把语音回放,这样我反复听,慢慢也就跟上了,之后我再带着疑问去跟老师交流,心里也就有了底。

那时,我完全是一个学生的心态,我的工作经历、我所获得的荣誉都被我抛之脑后,我带着疑问去面对老师,每一天都是新的收获。我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要在大学里学有所成,然后再回到单位学有所用。

当时知道我能免费上大学,父亲还写了一封感谢信给集团。因为我是从农村大山出来的孩子,从农村进入城市,又进入了大学,这一切也是借助了社会的力量跟富士康的资源把我推上去。我必须懂得感恩,也必须好好珍惜这个机会。

工会是另一条人生跑道

结束在北京的学习后,我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有了改变。我曾经的思想很单一,做事的时候急功近利,很想把一件事情做好但却找不到方法的时候,就会自己蛮干。

从大学里面出来,我的心态更加平稳,思维模式放开了,自己的想法也比较多了。经历了大学四年学习,有了一套自己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会多问几个为什么,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全方位去思考一件事。

现在我跟学校授课的老师们都保持联系,我在工作上遇到问题,也会发微信或邮件给他们,一起来探讨。

毕业后,也有别的工作机会,但我还是选择回到富士康。因为我是在富士康成长的。我很喜欢富士康的工作,也很热爱这里,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感恩的心在这里。

回来之前也很纠结,想着回来之后是回到生产线还是换一个工作环境。在快要毕业时,我最终决定在我30岁的时候,选择变更跑道。从一线的工人转换到行政岗,从事工会工作,这完全是180度的转变,之前的工作跟工会、跟行政也完全不沾边。

其实我来工会之前就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来工会?因为我学的专业是社会工作,这些知识用在工会工作是最合适的。

我从2013年开始做义工。回顾过去十几年的经历,目前也算是回到了初心。我是从基层走过来的,现在又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基层员工。帮助他们做出改变,不断进步,算是换了一种方式反哺一线。

14年时间,我在这里不断成长,在这里结婚生子,拥有一个家庭。

从边缘到慢慢融入深圳

我眼睛上有个疤,是我5岁那年留下的,这是我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一件事——湖南的冬天又湿又冷,那天是周末,我想将糍粑拿到火炉里去烤,脚底一滑,上半身就栽倒在火炉里,被我姐姐拉起来时,头发上满是火星,都烧焦了,现在头皮里还有个疤痕。

在我工作以前,这个疤让我一直很自卑。小时候不喜欢说话,性格有点孤僻,比较沉默。每当看到别人在操场上说说笑笑的,我就一个人在旁边走一走,感觉自己跟他们隔了一层似的。直到初中的时候也还是会偶尔被嘲笑。直到我进富士康之后,才开始不在乎这个伤疤,来到了社会,可能接触的人多了,感觉好像心结全部打开了似的。

14岁的时候,父亲开客车无意撞到了一位老人,医药费前后赔了10万多元。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开始了课余时间的打工生活——在家附近的沙场淘沙,当售票员,在市场卖猪肉。贫苦带来的窘迫感我一直都有,所以看见可怜人我也忍不住想拉一把。

在没去北京之前,我一直把自己比作是深圳的边缘人。通过这几年努力,虽然在深圳还没有买房,但我已经很确定想在这里扎根。以前人家都说“来了就是深圳人”,我压根听不进去,但现在别人再说,我会很认同这句话。

我就像一株爬山虎

对90、00后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如果想在深圳这样城市立足的话,还是要有一技之长,这是我最大感受。

富士康的变化也很大,我刚进厂的时候富士康深圳厂区好像才2万多人,现在整个深圳园区近30万人。现在的流水线也已经越来越人性化,很多危险单一的工序已经可以通过机器人来完成。管理细节上也有很多人性化改变。

我第一次真正感受深圳是在2006年7月15日。我搭乘地铁去科学馆,当我走出地铁后,看到那么多高楼大厦,那么多绿植,第一次感觉进了城,特别新鲜,特别好奇。

不抛弃不放弃,这句来自《士兵突击》许三多的台词对我影响深远。在我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我一定尽力去完成。

我今年32岁了。14年时间,我在这里不断成长,在这里结婚生子,拥有一个家庭。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我就像是一株从山村来的爬山虎,拼命想要扎根,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努力向上。目前对我来说,我还是希望能不断提升自己,提升提升再提升,不断前进。


本期采写 张金平 李帆

[责任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