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东莞部署2020年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发展“硬科技”

条评论立即评论

东莞部署2020年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发展“硬科技”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科技创新不能停留在以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的模式上,必须强化创新的源头供给,向供给侧要动力,组织前沿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大力发展硬科技。

3月13日,2020年东莞科技创新工作部署会议举行,研究部署2020年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任务。会议提出,科技创新不能停留在以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的模式上,必须强化创新的源头供给,向供给侧要动力,组织前沿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大力发展硬科技。

会议提出,2020年是东莞“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也是东莞科技创新能级提升的关键之年。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新形势,东莞将以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为目标,以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进科技创新重点工作的开展。

区域创新

推进高新区及创新强镇建设

围绕优化创新布局,东莞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高新区建设强化松山湖高新区科技创新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大力支持滨海湾新区、银瓶合作创新区申报省级高新区。

推进创新强镇建设。各创新强镇要加强创新的谋篇布局,积极承接国家、省重点科项目、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企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产业优势,结合省里即将启动的“双十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的发展,导入创新资源,做好空间、资金、服务配套。

平台建设

将与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学城

围绕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东莞进一步夯实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作为东莞参与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抓手,谋划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

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省建设方案,东莞将加快与中科院签订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合作协议,研究起草共建松山湖科学城的工作方案和专项政策,争取国家、省对散裂中子源二期和南方先进光源、阿秒激光装置建设的支持,争取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

新型研发机构是东莞重要的创新平台之一。今年,东莞将抓紧修订完善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专项政策,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以突破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承担国家、省和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为主要任务,建立本土化的研发力量。

技术攻关

优化布局一批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项目

围绕增加源头供给,东莞进一步推进前沿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统筹推进研发任务部署,强化源头创新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组织。

东莞将进一步梳理“卡脖子”技术目录,做好项目入库评估和配套政策支持。各园区、镇街要做好项目的挖掘,把好项目的推荐关,积极对接国家、省、市重点科技研发部署,加快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优化布局一批研发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立项支持。

企业培育

高企数量突破6300家,推进上市科创板

围绕强化主体地位,东莞将进一步提升创新型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企业是新经济的创新主体,要持续推动创新型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2019年,全市高企数量增长至6217家,居全省地级市首位;科技企业孵化器122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3家,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今年,东莞扎实做好高企培育工作,多措并举确保高企数量稳定增长,全市高企数量突破6300家。

数量上去了,如何做好企业“树标提质”工作,提升创新型企业质量?东莞将培育好创新型企业梯队。市镇联动要做好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的遴选和服务工作,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给予分类扶持,进一步优化对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服务,推进东莞科技企业到科创板等资本市场上市。

人才引进

争取年内引进2个战略科学家团队项目

围绕推进创新创业,东莞将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牢牢把握人才这个创新的第一资源。

在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启动“十大战略科学家团队”引进计划,瞄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争取年内引进2个战略科学家团队项目。

此外,东莞将调整和优化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工作策略和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科研团队项目的征集和服务工作。目前,创新科研团队的引进主要还是集中在松山湖和长安、大朗、万江等少数几个镇街,今年力争在引进省创新科研团队数量及资金上实现突破。

市科技局将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的专项政策,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征集一批科技特派员,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通过科技特派员促进高校与企业、产业的对接合作。

【记者】吴擒虎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陈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