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深圳新闻 > 图片深圳 > 

改革开放40年:中集经历全程 致以最深敬意

2018-12-18 09:44来源:中集集团

伴随中国工业化进程 坚守制造不断升级

中集能活下来并迅速发展,也受益于蛇口推动的企业发展方向以及开放的巨大市场。蛇口最初引进外资时,确立了明确的工业为主的方向,有“三个为主,五不引进”之说,即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产品市场以外国为主;来料加工不引进,补偿贸易不引进,残旧机器设备不引进,不能处理的污染工业项目不引进,占用国内配额的项目不引进,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不引进。

当时蛇口确定的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相互契合,1978年前,中国的工业基础源于从前苏联引进的工业体系,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严重失衡,在改革前夕,一些专家评价,国家工业体系已经“千疮百孔”,轻工业领域存在着巨大的调整潜力。

虽然中集起家的“冠军产品”集装箱不属于轻工业,客户也主要是境外航运企业,但最终的市场动力来自于中国迅猛发展,以加工生活物资为主的轻工业生产。中国因开放政策而加入全球产业分工,廉价的劳动力,以及逐渐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世界制造的中心逐渐向中国转移,特别是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在全球产业体系分工中全方位地扮演着重要的加工生产角色,为全世界生产廉价产品。

中国的港口贸易数据生动的记录着这些变化,1979年底,中国集装箱码头吞吐能力仅74万TEU,2004年,中国集装箱码头吞吐量达到11549万TEU,进出口贸易总额111548亿美元,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今天,全球10大港口,中国占据着7席。

而中集从1996年开始成为集装箱世界冠军,一直延续到今天,保持了23年的单品制造冠军记录,最直接受益于中国改革后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巨额贸易量。

不过,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伴随着变化,上世界末,经过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的轻工业与重工业发展比例已居平衡,而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大,轻工业发展又推动国家重工业体系的升级需要。2000年前后,被专家们称为中国的再工业化开始,基础工程建设在中国加大步伐。

而此前,中集的集装箱已成“世界冠军”,中集积累多年的标准化机械制造体系正寻求下一个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地,国家的再工业化进程再一次被中集的管理层捕捉到,从而于2002年开始诞生中集的第二个冠军板块“道路运输车辆”,2007年开始又整合资源进入以清洁能源储运与工程为主的“能源化工与食品装备”业务,以及海工装备业务,空港装备的产品也逐渐成为世界冠军。

2007年开始,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速自改革之后首次出现下降,国际航运业由此进入淡季,对集装箱的需求增速也触及到了天花板,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15个月内订单接近零的状况下,是改革开放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其他业务机会再次帮助中集渡过难关,迎来第二阶段的“冠军产品群”的发展阶段。

中集精准地分析判断,并抓住了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工业化发展趋势,除此之外,分析中集的工业制造发展之路,有几个重要的特点和贡献值得关注:

其一,中集目前有约20个细分领域的产品冠军,几乎每进入一个品类,中集都以“世界冠军”作为奋斗目标,其中自集装箱开始积累的扎实的工业制造体系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冠军之路可以转移至相似的品类并复制其成果,同时还能通过改进创新,实现制造技术的不断升级,被外界称为“可以复制的世界冠军”,中集比较成功的相关多元化发展很大程度要归功于这套底盘扎实且能不断升级的制造体系。

其二,中集的每类产品市场容量并不大,很多产品,比如半挂车、登机桥、消防车此前都是区域性特征很强的产品,但中集进入之后,都将单一产品做到极致,甚至到百亿规模,并使之成为全球性产品,这种单一产品的全球化制造并结合跨洋运输的先进方式甚至在全球都具有独创性优势,在中国工业制造企业中也属先行者。

其三,中集的工业制造受益于蛇口最初的设定,拒绝三来一补,即拒绝最简单的“加工”方式。自一开始,中集便选择以中国的品牌参与国际竞争,这种选择开始是条艰难的荆棘路,但30多年后回头看,走出来的企业反而更易摆脱对外资企业的依赖,走出独立发展之路,而当初放弃自己的品牌的企业后来要么生存困难,要么还要升级树立自己的品牌。回到改革之初,中集可以说是少有的有这种自觉意识的工业制造企业,这使得中集在2007年便被评为中国的“世界名牌”。用麦伯良的话来说,“中集是最早让外国客户意识到中国产品也是优质产品的企业之一。”

其四,中集的产品均为终端工业品,最初产品的零部件都得去香港寻觅,集装箱的三大原料:钢材、地板、涂料开始都得进口,更别说一个钻井平台那样大的工业品。然而随着国内工业体系的不断成熟以及供应链的完善,中集也推动了上游供应链中很多产品的升级及国际化,如特种钢材,新型竹木地板都是中集与供应商共同研发出来的,中集的海工平台和模块化建筑一出口便携带着六七百家国内供应商的产品。

[责任编辑:刘婷]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