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逐梦路 “粤”来“粤”宽广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7月9日讯(晶报记者 林菲/文 李灿彬/图)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既彰显着深圳特区包容开放的胸怀,又传递着强烈的城市归属感。深圳经济特区创办之初,就迎来了各路创业大军,其中凭借着地理、文化等优势的省内人,成为了最早也是人数最多的一批逐梦人。
深圳报业集团晶报社推出的大型专题策划“我们40”全球寻人活动仍在火热进行中,不少来自粤西、粤北、粤东的特区同龄人也陆续报名,他们有的从小追随父母来深生活,有的年纪轻轻赤手空拳闯深创业,也有人在走过许多地方后在深圳找到了心中的那片净土。
梧桐山是郑泰均画中最常见的主题。
他将深圳最高峰的美画下 挂在深圳最高楼上
凌晨3点,梧桐山脚下一间低矮楼房房顶的画室窗口亮起微弱的烛光。郑泰均开始烹茶研墨,茶香袅袅中,手中动作不急不缓,任凭脑海中的灵感肆意飘散。不知不觉中,晨光从云层缝隙中泄下,山间的鸟鸣逐渐清晰,他走出画室,在开阔的天地之间开始挥墨。
许多人关注到郑泰均,是从他公众号上发布的作画视频开始的,甚至对他作画的环境也是作画对象梧桐山,同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远万里前来探寻。也许很多人说到深圳,第一印象就是高楼林立,最高楼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是当之无愧的地标建筑,但是对于郑泰均来说,比最高楼还要高的是梧桐山,这是他心中的一片净土。
与特区同龄的郑泰均出生于湛江,从小喜欢一边帮爷爷磨墨,一边看着他专注地雕刻,也喜欢赤着脚在山林奔跑、歌唱,然后捡回一堆石头,把它们当成画布,在山下果园的简陋小屋里作画。但是,这样自由无束的生活却常常引来邻居怪异的目光,连母亲也忍不住劝他去找一份安稳的工作。
郑泰均一直坚信自己为画而生,可走进社会才发现,他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天才”,他的画无人问津,根本难以维持生活。为了生活,郑泰均在寺庙做过雕刻,待过越剧团做美术布景,当过摄影师……2018年,他决定远行,从广州出发,一路北上,他边走边画,在自然中感悟生命,在磨难中寻找希望。3年的行走,让他停留下来的是深圳。
2011年,郑泰均收到香港个展邀请,展览办完后,他大量的画作要通过深圳运回老家,郑泰均便打算干脆在深圳把画卖了。于是,他借住在朋友的画室里,一边画画一边卖画。没想到很快,他又被一位策展人邀请去了北京,于是他开始北京、深圳两地跑的生活。郑泰均发现,在北京他常常需要接待许多来看画的人,他创作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在深圳,他常常闭关创作一段时间,不和朋友联系,再出现时,没人觉得奇怪,有些来画室参观的人,嘴上不说什么,但是临走时会买下几幅画。加上不习惯北方气候,郑泰均最后决定不跑了。
其实,让郑泰均离不开深圳的,主要是梧桐山。梧桐山是深圳河的发源地,是国内少有的邻近市区,以滨海、山地和自然植被为景观主体的城市郊野型自然风景区,梧桐山主峰海拔943.7米,为深圳第一高峰。“梧桐烟云”被深圳市政府评为深圳新八景之一。
郑泰均的两间画室都在梧桐山脚下,一间位于一座小楼楼顶,整个楼顶都是他作画的场所。在那个屋顶,他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不同天气下的梧桐山,那些都是他画作的灵感来源;往下看,又能见到来来往往的人群,感受到城市的烟火气,而又不相互打扰。另一间近100平方米的画室,主要用于展示画作,漫步其中,可以看到大部分作品都以梧桐山为主题,线条自由无边界,充满诗意和想象力。
郑泰均习惯于沉浸在梧桐山这片净土中。他常常会背上画笔,爬到梧桐山顶,避开人多的景区,将画纸铺在台阶上、草地上、岩石上作画。当他从山顶俯瞰之时,会觉得这座城市像是被大海与山怀抱着的,那些从平地上仰望高耸入云的楼宇此刻也变得渺小起来。有时,郑泰均会将目光多停留在其中最高的那栋楼上,他与它有着一种特殊的连接。去年,一家位于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高层的商务中心购买了两幅他创作的梧桐山主题画作,悬挂上去的那天,他第一次登上了深圳最高楼。
梧桐山作为郑泰均的“缪斯女神”,他也毫不吝啬地向世界推介。2017年11月8日,法国布洛涅-比杨古秋季画展盛大开幕。这个画展在法国已举办60多年,每年的开幕式都由巴黎市长作开幕致辞。那一年,郑泰均是被邀请的60多名艺术家中唯一现场作画的人。他将巨幅宣纸倾斜挂起来,将大型毛笔、砚台和墨条摆在面前。当以一声嘹亮的雄鸡啼叫作为开始的音乐响起,郑泰均开始磨墨,一瞬间仿佛回到梧桐山下作画的情景。伴随着专门录制的梧桐山虫鸣鸟叫溪流声,他随感而作,赤脚行走于画纸之中,画下他心中的梧桐山。郑泰均创作的这幅8×2.5×2米立体中国水墨,引发法国当地政府及人民对中国水墨的浓厚兴趣,许多法国当地艺术家现场纷纷要求学习中国水墨画,但报名学水墨的名额,早在开幕式前已经爆满。
郑泰均有个心愿,希望能在深圳找到一条河流,放一只大型竹筏,将宣纸铺满,在自由漂流中作画。他曾在宝安至美术馆开个展的时候留意过旁边的一条河流,当时那条河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但是经过近些年深圳在“水治理”方面的大力投入,去年他再去美术馆时,那条河河水已经变得清澈,臭味难寻,正是他理想中的那条河流。他想,很快,这个心愿就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