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下迷茫的观望者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新版"限塑令"激活了可降解塑料市场,有的厂家正在扩展生产线,逐步添加可降解生产工艺;有的厂家仍在迷茫观望。
9月9日午后,深圳的天空下起了小雨,李明在自家厂房守了一天,但没有接到新的订单。李明所在的公司位于光明区玉塘街道的工业园,是一家生产传统塑料袋的中小型企业。几年前,他想在忙碌中喘口气都难。如今,5600平方米的工厂车间,仅有30余名员工在机器前忙碌着。
▲传统塑料背心袋。
1998年,26岁的李明来到深圳,至今在传统塑料袋企业工作了20多年。近几个月以来,大概是他从业以来最迷茫的阶段。"以往,公司月均订单量为120单,而今月均不到30单,且主要以外销为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不禁感叹道:订单逐步缩水,企业属于半停的状态。
李明回忆,20年前,深圳塑料制品市场缺口较大,由于传统塑料袋制作工序简单,价格低、重量轻、容量大、利润高,曾经受到塑料行业的热捧。近年来,随着"限塑令"的深入推进,传统塑料袋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目前,可降解材料每吨2.5万元左右,如果公司全面投产,成本或将翻3倍。"李明说。
在生产成本上升与"限塑令"来临的双重夹击下,李明觉得进退两难,坚持做下去,企业无法长久,转型也并不容易。目前,公司仍处于"观望"状态。
记者采访发现,类似的传统塑料企业不在少数。位于宝安区一家传统塑料企业向记者表示,部分塑料制品的替代技术不成熟是该企业难以大面积投产的原因。
挑战与机遇
事实上,早在2008年,国家就提出了"限塑令"。限塑、禁塑已是社会共识,社会各界也纷纷进行探索。天眼查关于可回收塑料相关企业年度注册数量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27日,我国可回收塑料相关企业的注册总量已由2008年的4万家增长到如今17万家,增长近4倍。记者搜索天眼查发现,带有"深圳塑料袋"关键词的企业约有880家。
▲可降解塑料袋。
新的变局已然来临,新版"限塑令"下,生产企业路向何方?记者注意到,此次发布的《实施意见》提到,广东省将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支持塑料生产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紧跟市场需求,提高可循环、易回收等先进环保塑料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能力。与此同时,鼓励企业积极采用新型绿色环保功能材料,增加使用符合质量控制标准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再生塑料,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降低应用成本,有效增加绿色产品供给。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可替代材料及产品,相关部门可给予税收减免等相关激励和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改进工艺,研发性能达标、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替代产品,同时加强规范管理。可降解塑料方向研究员臧文苑在接受媒体公开采访时表示,企业应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加工设备的生产效率以降低生产成本,尽早实现可降解材料的工业化生产,形成产业链。
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秘书长蒋南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从某种角度而言,新版"限塑令"实施,倒逼着企业转型升级。不过,可降解塑料市场也存在一定风险性,需理性看待。她认为,眼下,相关部门应完善再生资源相关标准,加强对塑料制品行业监管,规范企业生产、回收等流程,并鼓励其建设专业化、智能化回收设施,综合治理塑料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