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羃女侍图
“女为胡妇学胡妆”
便于歌舞 以博宠幸
唐人崇尚胡服。西北少数民族多以游牧、渔猎为生,其服饰特征多为短衣、左枉,腰间系革带,下着长裤和革靴,衣身紧窄,便于活动,史称“胡服”。到了唐代,人们多将包括西北少数民族服饰在内的,以及流行于西域地区甚至印度、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的外来服饰一律统称为“胡服”,女子着胡服者甚多。这种现象与当时的文化生活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胡舞的流行,对妇女服装的变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唐人喜欢舞蹈,尤其喜欢跳胡舞。据说唐玄宗、杨贵妃都“善胡舞”。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胡舞在民间也非常盛行,用白居易的话来说,一时间”臣妾人人学团转”,简直到了入魔的程度。唐代妇女因为对胡舞的崇尚,发展到对胡服的模仿,进而出现了“胡妆”盛行的情况。正如元稹《法曲》一诗所称:“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从文献记载来看,胡舞的动作姿态,与舞蹈者的衣帽装饰有密切关系。唐代胡服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来自西域、龟兹,间接则出于波斯影响,特征为头戴浑脱帽,身着圆领或翻领小袖衣衫,条纹卷口裤,足蹬透空软底锦黝靴,出行骑马必戴帷帽。后期则如白居易新乐府所咏“时世妆”形容,特征为乌蛮椎髻,眉做八字低肇,脸敷黄粉,唇注乌膏,影响实出自吐蕃。
当然,女子着胡服者众多,其中不乏游戏与猎奇以博宠幸之因。由此不难发现,影响服装的缘由,是何其多元——受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受所在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各种文明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亦受“国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