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海底“接生” ——全国首场野生珊瑚产卵直播全记录
2021-05-07 08:06
来源: 读特

他们在海底“接生” ——全国首场野生珊瑚产卵直播全记录

人工智能朗读: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5月7日讯 (读特记者 吴徐美)“太紧张了,大气都不敢出!”“我们都在‘产房’外坐等!”“深圳海域太牛了!”这是4月27日晚,网友们在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联合民间海洋保护组织“蓝蹼生态”所打造的全国首场野生珊瑚产卵直播间里的部分留言。在当天晚上近4个小时的直播中,网友留言近300条,点赞1.99万次,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现场云、抖音、西瓜视频等纷纷同步转载。而在当晚9点左右,随着成千上万颗卵子从珊瑚群落陆续迸发喷出,全网直播观看量突破300万次,掀起了一场庆祝珊瑚“宝宝”出生的海底狂欢。

图/蓝蹼生态

宛如飞雪,成千上万舞于珊瑚群中;恰似繁星,一寸一寸点缀海底天空。对于当天在直播间围观珊瑚“下蛋”的三百万网友来说,这一景象实属大自然奇观,而对于当晚在海底悬停近一个半小时的潜水志愿者们来说,却是团队人均潜水400次的经验馈赠。

蓄力ing,寻觅“待产”珊瑚

配重带、压缩空气瓶、水下残压表、水下专用摄像机、传输海底画面的光纤线......直播正式开始前一天,蓝蹼蓝蹼生态负责人林小慧事无巨细地检查着记录珊瑚产卵所需设备。

直播前的设备检查

深圳海域广袤无际,去哪里寻找产卵的野生珊瑚?林小慧向记者解释,“其实从今年四月起,我们就已经保持着每周一次潜水寻找‘待产’珊瑚的频率。”据她介绍,团队在经过前期调研,在海洋生态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出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观察方案。从那时起,团队每周都会组织潜水,去搜寻有产卵迹象的珊瑚。

蓝蹼生态志愿者工作照图/蓝蹼生态

这样的频率一直持续到直播前一周。为了能在直播当天准确捕捉到野生珊瑚产卵画面,团队将潜水频率从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天一次。“其实很辛苦,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是下班后再赶来潜水。”林小慧回忆。最终,经过专家建议及团队商议,确定在深圳某海域(为保护珊瑚生态故隐去具体地址)向全国观众首次公开记录和观察野生珊瑚产卵过程。

“直播当天只能捕捉一个站位,海底世界变化无常,很有可能这株昨天产卵,今天就不产了。”林小慧说。直到直播正式开始,也没人敢确定能顺利看到珊瑚产卵场景,林小慧更是紧张得不行——如果当晚那株珊瑚没有产卵的话,不仅是这次直播活动的失败,更可能面临同行对团队专业能力的质疑。

箭已搭弦,一触即发。

爆发吧,珊瑚宝宝们

晚上6点30分。

伴随着“读特小伙伴们,欢迎来到全国首次直击海底野生珊瑚‘下蛋’记的直播间”的主持人开场白,直播正式开始。一边是志愿者慢慢从岸边礁石往下挪步,游向海面;一边是志愿者在另一侧拉光纤线进入海底。一边是无人机缓缓升起航拍海面;一边是林小慧在临时采访间科普珊瑚的基本知识。四组画面,来回穿插,节奏有序的背后,在场所有人却暗自在为即将接入的海底画面捏了把汗。

教练员缓缓从岸边下海

夜色渐浓,一切准备就绪。镜头开始切到林小慧和其他志愿者穿戴潜水设备进入海底的画面。岸上则交给蓝蹼生态科普教育负责人黄宇即时进行海底画面观察讲解。

黄宇正在直播间接受记者采访

晚上8点30分,直播画面正式切到由那条深入海里超100米光纤线所传回来的画面。首先映入公众眼帘的是一座黄色珊瑚群落、数条小鱼、海藻及海底各类悬浮物等。镜头拉近,珊瑚群落里的其他珊瑚也随之清晰起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鹿角珊瑚科,旁边是‘霜鹿角’‘紫小星’......”拥有6年潜水经验的黄宇在岸上同步解说着画面中的海洋生物。

住在珊瑚骨骼里的管虫图/蓝蹼生态

10分钟、20分钟......整整1个小时过去了,画面中的珊瑚还是没有任何产卵的迹象。岸上是黄宇和主持人一问一答连水都来不及喝一口,海底是潜水员们已经悬停近1个小时,面临着压缩气瓶气压下降须尽快上岸的情况。直播间里则是观看人数在递减,评论开始出现质疑——今晚还能看到吗?这是当晚所有观看珊瑚产卵直播观众的问题,也是所有人都回答不了的问题。

“来了,来了!珊瑚开始产卵了!”正解说着,经验丰富的黄宇敏锐地捕捉到珊瑚零星冒出的粉色卵团,开始大呼。约半分钟后,成千上万颗卵子开始从珊瑚群落里喷出,粒粒晶莹,向四面八方散去,如星辰般点缀着海底天空。在场所有人不由自主地欢呼雀跃,直播间也被网友们发来的“贺电”刷屏。这样的场景大概持续了5分钟左右,珊瑚开始趋于平静,大家的心情也平静下来。

珊瑚开始产卵图/蓝蹼生态

“终于等到了珊瑚‘宝宝’诞生!真是大自然的馈赠!”这是林小慧和队员们安全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也为这场珊瑚产卵直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进击吧,海洋生态卫士们

而待人群散去,林小慧和其他队员的工作其实才刚刚开始。

“在水下拍了很多画面,也用专门的水下笔记本记了很多东西,回来之后要快速归类和整理。这才是我们工作最重要的部分。”林小慧介绍,观察珊瑚产卵,不单单是在海底放个摄像机,志愿者们要将珊瑚品种、产卵过程、当天天气潮汐变化、潜水深度、潜水时长等各类数据记录下后,才是真正完成工作。

图/蓝蹼生态

海底观察不仅记录工作繁琐复杂,潜水技能也要求极高。犹如“定海神针”,潜水员们需要利用身体重心和浮力悬于海中央,像鱼一样围绕珊瑚而停,“至少一个小时都必须保持这个姿势,才能做到在不干涉珊瑚产卵的同时做好记录工作。”林小慧说。正是因为观察记录难度大、耗时长、专业技术和背景知识要求极高,所以此前深圳尚未有野生珊瑚产卵的记录。而对珊瑚产卵的观察记录,对了解深圳野生珊瑚的生存状况、研究野生珊瑚的保护策略都有着重要意义。

图/蓝蹼生态

据了解,蓝蹼生态创立于2020年,最初是由十余名环境保护志愿者发起。主要活动就是观察珊瑚群落及其它海洋物种,林小慧主管机构运营事务,黄宇负责科普教育和水下技术指导。此外,蓝蹼生态还引进从澳洲留学归来的环境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陈婷作专业知识指导。“我们团队人均超400次潜水经验,志愿者们至少持有进阶开放水域潜水证,过硬的潜水技能加上专业海洋知识是我们观察和记录深圳野生珊瑚产卵的基础。”林小慧笑称。

正在讲解学术性知识的陈婷

“怎么可能没有危险?”黄宇也说起她加入蓝蹼生态的初衷。在她近6年的潜水经历中,被浪涌拍倒摔伤、被暗礁磕到以及日复一日背着重达60余斤的潜水设备......但这些危险和辛苦都比不上看到海底生态被破坏的震撼。她说,“永远忘不了在海底捡垃圾捡到绝望的那种感受。”她说,“记录珊瑚生存状况,宣传海洋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有树林才有鸟,有珊瑚才有鱼,这是蓝蹼生态志愿者们常说的一句话。据了解,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防止海岸侵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林小慧说:“能够在深圳海域观察到野生珊瑚产卵,说明深圳的水质条件能满足珊瑚有性繁殖需求,而我们这类‘生态卫士’所要做的,就是让深圳海域生态环境在未来越来越好。”

 

[编辑:贺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