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籍医生樊敬文享跨境执业政策,9年往返深港两地
2021-09-14 11:33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港籍医生樊敬文享跨境执业政策,9年往返深港两地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与香港相距30公里,两地隔深圳河相望,从香港市中心搭乘高铁到深圳市中心耗时30分钟,港籍医生樊敬文在这条深港之路上奔波了9年。

在深圳当医生,樊敬文将国际先进的医疗理念引进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外科临床工作中,内地患者复杂多样的病例也充实着他的执业经历,让他有机会攀登一个又一个的医学高峰。

给自己一个迎接挑战的机会

在香港长大,从香港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樊敬文在香港玛丽医院开始从医生涯。按着既定的方向发展,樊敬文几乎可以预估到自己的职业路径。

2012年7月1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内地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医改的先行试点,这家医院与内地传统医院有极大的不同,主要提供与西方国家相仿的高水平医疗服务。

“当时,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伸出橄榄枝,我的内心有点焦虑和忐忑,担心自己语言不通、能否适应内地的医疗体制。”樊敬文说,他是一个爱创新的医生,决定给自己一个迎接挑战的机会。

2012年9月,从医13年的樊敬文加入港大深圳医院创业团队。

深圳是一座聚集了多元文化的移民城市,樊敬文需要认识和接受来自不同地区的传统及文化。作为一名医生,樊敬文既要做好专业方面的准备,也要学会掌握与人沟通的能力,只会说粤语和英语的他,开始苦练普通话。9年来,樊敬文已经学会用流利的普通话跟同事、患者交流,也习惯了这种“双城生活”模式——每天早上7点准时过关来到港大深圳医院工作,傍晚6点多离开深圳返回香港的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樊敬文每两个月才返回香港一次,节省下的通勤时间,也为他赢得更多的临床和科研时间。

患者在深能看更多的大病

香港医生在深圳执业有什么体验?“深港两地患者的求医态度有很大的不同,我经常会遇到患者确诊重病后,患者本人是最后一个获知病情的。”樊敬文坦言,这是因文化差异产生的医疗服务期望值的不同。

80多岁的张老确诊直肠癌中晚期,家属出于焦虑和关心亲人的心态,希望樊敬文先不要告诉老人家诊断结果、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尽快给张老进行手术。而樊敬文认为,让患者知情并同意治疗方案是必选项,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化不同导致的求医态度的差异。

“结合张老的病情,根据国际上最前沿的医学研究,先放射治疗和化疗缩小肿瘤的大小,再施行手术,能增加保留肛门和减少局部复发机会。经过与患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取得患者同意,我们采取先化疗再手术的治疗方案。”樊敬文说,他们带来香港经验和国际先进医疗理念,张老术后恢复良好,愈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在深圳,更多的疑难病例数,让樊敬文有创新探索的机会。建筑工人李先生在工作中坠落导致钢筋经会阴穿过腹部,在第一次紧急手术一周后,出现后腹腔及腰椎间脓肿。樊敬文和同事们进行头脑风暴,采取传统外科方式的话,风险和手术创伤很大,于是他利用以往手术经验,为患者设计一个全新的清创方法:利用内镜经会阴创伤入口到体内进行清创。这一创新探索,樊敬文写进论文在国际上发表,向世界输送深圳医疗经验。

随着“三名工程”的推进,患者在深能看更多大病,这是樊敬文最为直观的感受。前几年,有患者在港大深圳医院确诊直肠癌,选择转院到广州的医院治疗。“当时是有点失落,因为患者不信任我们。”樊敬文发现,这几年,深圳引进了很多名医名院,医疗水平不断提升,患者更愿意留在深圳看病,也吸引了外地患者来深看大病。

更好服务患者

“快”是深圳人的工作节奏,患者在深看病就医也很有效率。“香港公立医院医疗费由政府买单,患者做一个普通的手术,需排队2个月,在深圳预约挂号,一般7天内可以做完。”樊敬文说,患者在医院取号、等候看诊、取药,半天时间就能高效率完成。

拒绝“躺平”跟上快节奏,樊敬文的职务也在快速上升,从最初的任职外科部顾问医生,到兼任助理院长、临床技能培训及会议中心主管、内镜中心主管、国际医疗中心主管,保健办公室主任,他身兼数职,而这些职务的变化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

令樊敬文感到欣喜的身份是——真正的“深圳医生”,他成为深圳市首批37位获得“主任医师”职称的港籍医生。“获得正高级职称证书后,港籍医生在医疗科研、服务、管理方面会更方便。”樊敬文说,由于没有相对应的职称认定,以前港籍医生在内地申请课题比较困难,现在有了正高级职称,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也能够让医生们在手术授权、医生培训等方面更加规范化。

最新出炉的第二届“深圳医师奖”评选榜单中,樊敬文是10位获奖者中的一名。他说,“当初来深圳的梦想,已经实现一大半了,未来,我要和医院共同进步,登上更高水平的医学巅峰。”

[编辑:苏晓敏]